高考一試定生死 家事國事不關心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讀書人既要認真讀書,又應留意國內外的時事動態,惟在一試定生死的應試教育制度下,內地學子普遍無暇關顧社會現狀及天下大事,一切以高考為前提,令人憂慮如此脫節的教育模式如何起到育德樹人的目的。

隨着內地高考成績陸續公布,一眾高考狀元、學霸再度引起各方關注,而他們的成功學習經驗,乃至艱辛「奮鬥史」亦被媒體廣泛報道。山東青島有學生於本次高考考獲該校理科最高分,距離心儀的清華大學只有一步之遙,談起過往的學習經驗,該考生的父親不無自豪地表示,其子非常自律,初中一年級至高三的六年中從來不看電視,不玩手機及網絡遊戲,除了暑假出遊放鬆一下,平時更會參加一些奧數比賽進行操練,儼然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全部心思都用在了學習上。

教育缺陷 忽略素質

山東的這位考生無疑是幸運的,然而這種除了應付考試別的甚麼都不願理,甚麼都不了解的人,根本是與素質教育背道而馳,又何談順應社會發展需要?近年來,中國的教育模式時有優於西方之說,比如學習內容比西方多,考試題目比西方難,中國學生比西方學生勤奮刻苦等,且輿論不斷向社會灌輸寒門出貴子、高考改變命運等觀念。為此,學生們被迫從「起跑線」開始競爭,起早貪黑一路拚搏到高考。在「唯分數論」的前提下,中國的教育無可避免地選擇了填鴨式的死記硬背和題海戰術,學生需花費大量的時間精力去學習一些基本沒用的枯燥理論知識,既消磨了他們美好的青春時光,又扼殺了他們的創造力和積極樂觀的天性,自信心大減,前途也變得愈加渺茫。

遺憾的是,所謂通過高考實現向上流,妄圖以鯉魚跳龍門方式達到改變命運的夢想,早已被固化的社會階層遺棄。如去年的北京高考狀元熊軒昂所說,高考是階層性的考試,農村地區愈來愈難憑高考出人頭地,直言自己生於中產家庭且住北京,能享受到的教育資源決定了他在學習時能走很多捷徑,所以有知識不一定能改變命運。中國城鄉人口不但在義務教育及高等教育的機會上存在着巨大的不平等,將來的畢業分配、工作就業也面臨同樣的問題,寒門子弟的上升通道早已被堵死。

更不堪的是,學校非但不能因材施教、學以致用,更忽略了基本的道德教育,不少學生在社交、做人、價值觀等環節嚴重缺失,從而導致精神世界扭曲,思想走向極端,甚至做出一些令社會震驚的事情來。例如日前發生的中科院博士生被同鄉同學千里奔殺慘劇,以及山東淄博初中生十三刀殺死比自己優秀的同學,如此狹隘而殘暴的行為背後,凸顯的正是中國教育失敗的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