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減稅債台高築 拚基建說易行難

千呼萬喚始出來。美國總統特朗普終於公布他的基建計劃大綱,估計未來十年至少批准一萬五千億美元的基建投資計劃,並將審批時間縮短至兩年甚至更短。

「拚基建」可說是美國政壇的共識。萬億美元基建大計固然是特朗普競選的其中一個主軸,其對手希拉妮亦有類似政綱。特朗普曾形容,美國的交通就像第三世界一樣,並點名批評洛杉磯國際機場和紐約三個機場。美國基建之落後,用他的話形容,就是「建一座橋就覺得是這個國家的奇迹了」。

正所謂三軍未動,糧草先行,一萬五千億美元並非小數目,錢從何來?尤其是國會最近才通過大規模減稅法案,進一步增加國家長期債務負擔,在此情況下,依靠「中央」撥款肯定窒礙難行。特朗普的如意算盤是,聯邦政府撥出二千億美元,其餘一萬三千億美元由各州政府和私營部門籌措。

資金緊絀 審批漫長

要求地方為大型基建設施買單,當然是一個方向,但從現實角度出發,既然總統將拚基建定調為國家復興的戰略高度,當然應該「中央出雞地方出豉油」。事實上,現時一般主要交通項目的工程款一半資金來自聯邦政府,部分高速公路等項目,聯邦撥款更高達八成。此前有人提出引進中國的技術和資金,而從中國的角度出發,將手上的美債轉化為「硬資產」,本來不失為一個方法。問題是,特朗普一直高呼僱美國人、用美國貨,大型基建項目性質敏感,而中國又是美國最大競爭對手,令引用中資變得更加「政治不正確」。二○一六年美國西部快線公司叫停與中國鐵路公司合作的拉斯維加斯─洛杉磯高鐵項目,原因恰恰是「美國政府規定高速列車必須在美國生產製造」。

美國基建大落後,資金短缺只是其中一個原因,審批程序曠日持久是另一「死穴」,特朗普今次可謂把對了脈。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加州便計劃興建高鐵,惟其後在徵地、環境評估等問題纏擾不休,最終正式立案已是二○○五年的事。類似的「議而不決,決而不行」,香港人最是熟悉不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