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對華精神分裂 戰不能和又不甘

日本外相河野太郎結束訪華,為三月舉行的中日韓三國領導人會談打前站,以及探測中國對中日首腦年內互訪的態度。日本一方面擺出改善對華關係的姿態,但另一方面仍然不斷糾集各方建立價值同盟圍堵中國。日本這種兩面三刀的做法,折射出首相安倍晉三對華戰又不能和又不甘的矛盾心態。

安倍早前發表施政方針演說,推出新的外交安保方針,即通過與中國合作,滿足亞洲基礎設施建設的需要。圍繞外交、安保政策,日本將本着航行自由和保證法律支配的基礎上,堅持推進自由開放的印度—太平洋戰略,並按照這個方向和中國共同協力。

一邊示好 一邊設障

安倍通過這個演說對華示好,但同時又提出一系列先決條件,即所謂的「航行自由和保證法律支配」,為介入東海、台海、南海問題埋下伏筆。這說明安倍既想搭上中國經濟發展列車,又企圖在地緣政治方面打壓中國。事實上,日本對中國的警惕與防範心理始終揮之不去,無論是在擴充軍備還是在周邊外交中,「牽制中國」仍是日本謀求的重要目標。比如,日本派「出雲」號護衞艦到南海活動;日本和台灣把設在對方的交流機構做了更名,在新名稱中加入「台灣」字眼;日本一名總務副大臣還以其官職身份訪問台灣。這些行動都與日本希望改善同中國關係的表態背道而馳。

近幾年來,日本對中國的心態發生很大變化,從原來的優越感,到現在的危機感,尤其是在中國「一帶一路」獲得巨大成功後,日本的這種危機感更加強烈。而美國總統特朗普的一系列「不靠譜」動作,更讓日本感到有如「棄兒」般的孤獨感,安倍擔心日本會成為美國對華交易的籌碼,因此先下手布局,主動對華示好,以此盤活外交僵局。

應該看到,安倍對華示好是一種短線思維,並不是出自戰略性的改善意願,一遇到突發事件或具體問題,安倍隨時可能掉頭而去。其實,安倍當前最大的願望是實現修改和平憲法,使日本成為「正常國家」,為了在修憲期間減少國內國外的阻力,故向中國伸出橄欖枝;等到修憲結束,安倍又可能原形畢露。從某種意義上說,安倍政府只是把中日關係當做「術」來處理,而非當做「道」來經營。

對於中日關係出現的新情況新局面,中方應該沉着應付,不要一聽安倍各種甜言蜜語便喜不自勝,也沒必要看到日本四處點火便悲觀不已。日本作為美國的半殖民國家,它最終是要仰美國鼻息而動,其對華關係的自主性相當有限。在美國的控制之下,安倍對華不可能走出華盛頓畫出的圈圈。當然,中日關係的走向,最終要通過兩國實力來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