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地交流削強藩 防範地方出豪門

內地近期掀起一波地方高官跨省調動潮,諸多官員異地交流。這個人事布局的背後,是當局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及防範地方出豪強的政治考慮,從組織體系上保證「政令能出中南海」。

新一輪的人事調整,涉及二十多個省市的三十多位省部級官員,這些人都是六○後副部級,是中共為二十大儲備的種子選手。但這些官員都是異地提拔或任命,有些還是央地交流,本地直升的非常罕見,這充分體現了陳希主政中央組織部之後的人事思路。

眾所周知,地方山頭主義是中共政治的一個頑疾,十八大反腐整風暴露的一個重要問題是,很多「老虎」從縣委書記、市長、市委書記再到本省副省長的升官路徑,都在一個地域實現,這些人經過十多年的經營,往往在當地建立了一個針插不入、水潑不進的獨立王國,從上至下形成一個既得利益鏈條,出現大量的門宦、門附,對當地的人財物有絕對的話事權。

事在四方 要在中央

這些地方山頭對於中央的政令,合者執行,不合者陽奉陰違;對百姓則殘民以逞,重大基建工程他們都要插手,雁過拔毛,嚴重影響當地的經濟發展。在人事問題上,更形成劣幣驅逐良幣的惡性循環,真正有本事有能力的上不去,會鑽營敢腐敗者則官運亨通。原本應該忠誠於中央的官員,卻成為當地強勢官員的門徒家奴。正因為類似的問題積重難返,故當局的人事制度也作出調整,加大異地交流與空降力度。以廣東為例,珠海市委書記郭元強異地提拔為江蘇省副省長,農業部副部長葉貞琴則空降廣東省副省長;如果按照以往,郭元強很可能就地提拔為廣東省副省長了。

習近平主政之後,其總體思路就是改變政令不出中南海、民意難過長安街的政治弊端,進一步加強中央權威,實現「事在四方,要在中央」、「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原則,大力削除地方強藩豪門。從現在情況看,人事布局正全面推進。

但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大量異地空降與交流固然有利於打破各種利益鏈,另一方面也讓官員們形成短期意識,他們在「借來的時間、借來的地方」做太平官,不願意投入精力與時間,施政效率大為降低,也不利於當地經濟發展。凡事有利必有一弊,日積月累之後,原本次要的矛盾又會轉換成主要矛盾。

為政之要,在於得人。中共要實現「兩個一百年」的目標,關鍵還是一批能幹肯幹、清正廉潔、具有時代性與人民性的官員,但要找到這樣無私奉獻的人談何容易?在市場經濟時代,官員的生活也要物質保障,也要活得有尊嚴有地位。接下來,當局應該在讓官員「不想腐」的問題上多下工夫,建立體制性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