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銷印太新概念 華盛頓一廂情願

美國總統特朗普今次亞太之行,一路走來多次強調印度洋與太平洋地區的新概念,取代傳統的亞洲及太平洋地區的稱謂。儘管特朗普再三硬銷,但「曲高和寡」,各國依然冷眼相看。

特朗普提出「印太」新概念的戰略目的,就是因為美國過去依靠日本和澳洲這兩根支柱遏制中國的策略已形同虛設,遂希望透過提升印度的戰略地位,結成美日印澳遏華新戰線。但問題是,印度洋與亞太地區山長水遠,印度怎麼可能將手伸入亞太地區?更重要的是,印度貌似一個大國,但心比天高、命比紙薄,可謂爛泥扶不上壁。美國找印度做夥伴,完全是入錯廟拜錯神。

擁有十多億人口的印度,一直被西方熱捧為世界最大的民主國家,長期與中國比併國力,但幾十年發展下來,印度國力反而被中國甩得遠遠的,整個國家華而不實,金玉其外,敗絮其中。以經濟而言,印度無論重工業或輕工業都是乏善可陳,沒有建成一條完整的工業鏈,只有低質量的外包業務和翻版他國專利的製藥業很旺盛,卻沒有多少科技含量。

印度內部問題多多

印度內生的種族、宗教矛盾、地區不平衡、貧富差距,官員腐敗再與民主制的扯皮內耗糾合在一起,使得印度成事不足敗事卻有餘,修建一條跨邦的高速公路,都變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印度雖然有高達幾億的年輕的勞動力,但隨着人工智能的普及和機械人製造業的興起,這些年輕的勞動力今後將大大富餘,淪為社會運動的主力,反而變成國家的包袱。

印度過去幾十年培養了大量的科技與管理人才,但這些精英幾乎都前往美國謀生,留在印度的少之又少,對本國貢獻率完全可以忽略不計。以印度的軍工業為例,即使每年花上百億美元進口各種先進裝備,卻連在大炮、坦克、槍械的自主研發能力都不具備,東拼西湊出一堆廢銅爛鐵。印度軍方的軍火庫猶如萬國裝備展,看似很先進,但無法成龍配套,根本無法進行持久消耗戰。在這樣的背景下,美國要硬銷印太新戰略,提升印度作用,顯然是趕鴨子上架──勉為其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