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屆壓軸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由顛覆傳統的七十二歲美國學者塞勒(Richard Thaler)奪得。學界以往假設,人類的經濟行為是基於利益最大化的理性基礎,塞勒卻用畢生證明,人類無論從購物到投資,都充滿了非理性行為。他在得悉獲獎後笑言:「我會盡量以非理性方法,花光獎金。」
塞勒生於新澤西州,一九七四年在羅切斯特大學取得博士學位,現為芝加哥大學布思商學院的教授,曾獲傑出服務教授獎。諾貝爾獎委員會指出,塞勒的學術研究令經濟學更有人性,把心理學融入經濟學。他研究理性規限、社會偏好及缺乏控制力的後果,找出這些人類特質如何影響個人決定以至市場效果。
委員會表揚塞勒,於經濟和心理分析之間建立聯繫,以實證研究和理論觀點,協助行為經濟學的快速發展,對不少經濟研究和政策制訂影響深遠。他將獲得九百萬瑞典克朗(約八百六十六萬港元)獎金。
塞勒提出「心理帳戶」(Mental accounting)理論,指出人們為了簡化經濟決策,會於腦中建立數個單獨的帳戶,每一個都只會專注特定的後果,而不是整體效應。他同時以「稟賦效應」(Endowment effect)的現象,解釋當人們擁有某件物品時,由於害怕失去,對它的價值評估會「大於」尚未擁有的時候。塞勒又與團隊發明「獨裁者賽局」(Dicatator game)實驗,研究世界各地人類對於公平的態度。他還指出了人類缺乏自制力的現象,以類似心理學家及神經科學家的角度,分析人們為何經常屈服於短期的誘惑,難以實現長期規劃。
塞勒的觀點被視為離經叛道,他的學術生涯亦因此不時遭遇阻力,一些影響深遠的論文早年曾遭到多本期刊退稿。於一九九○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美國經濟學家米勒,就曾對塞勒獲得芝加哥大學教職表示不滿。作為「芝加哥學派」的搖籃,過往已有廿八名與芝加哥大學有淵源的學者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而塞勒則是該校第六名獲此殊榮的在職組織系教員。
本報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