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在北部和西部受到中國與巴基斯坦的戰略壓力,故將突破口選擇在東部,日前邀請東盟十國領導人參加明年一月的印度共和日慶祝活動,並藉機展示軍事實力。問題是,東盟會賣印度的帳嗎?
印度總理莫迪上台後,將東進作為外交重點,期望與中國在當地爭雄,不僅拓展市場,而且建立自己的勢力範圍。過去幾年,印度不斷拉攏緬甸、越南、菲律賓等國,但收效甚微,今次邀請東盟十國領導人訪印,則是其東向政策的延續。
印度雖有大國雄心,但手中的牌極其有限,未必能夠將東盟各國拉攏過去。以軍事為例,印度從美俄歐各國進口了不少先進武器,但自身連大炮都無法生產,甚至連步槍、高射機槍等基礎的槍械都要從國外進口,讓這種手持萬國牌武器的軍隊出來「示威」,還不如說是「獻醜」,讓東盟各國領導人看盡洋相。
再以經濟為例,印度雖然已是全球第六大經濟國家,但其服務業只佔國民生產總值的一半,製造業只佔四分之一,而且技術也不先進,既無法向東盟提供先進的製造業產品,也無法為同盟提供廣闊的貿易市場;至於資金援助,更是杯水車薪。對於東盟國家來說,印度的影響力根本無法與美日歐和中國相提並論。
再以文化論,印度的種姓制度、民族衝突、宗教矛盾早已惡名遠揚,恒河等大小河流污染,從部長到民眾隨地便溺,低效擁擠的交通,尤其是經常發生強姦外國遊客醜聞,更是讓各國側目。從某種意義上說,印度軟實力欠奉,無法對東盟各國形成吸引力。所以,印度的東進戰略一直是雷聲大雨點小,新德里一廂情願,東盟各國則愛理不理,冷眼旁觀。
東盟是大國博弈的重要目標,無論美國、日本還是中國,都在當地競相投入資源,這些國家無論在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方面,都比印度強大,對東盟的吸引力遠遠超過印度;以中國為例,其提供的互聯互通基礎設施建設及融資安排,對東盟具有很強的誘惑力,印度怎麼可能撬動東盟棄華就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