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片研發領域是中美高科技較量的焦點,雙方不斷發動攻防戰,沒想到中國國字頭企業卻引狼入室打亂仗,甘當新時代的汪精衞,自毀長城。
晶片是美國為數不多領先中國的科技產品,中國每年從美國進口晶片花費二千多億美元,數額超過了進口石油的價值。為了培育中國的晶片行業,中國專門設立了產業併購基金,在美歐一帶併購高科技的晶片企業。但此舉遭到美國的全面圍堵,美國國務院、商務部和中情局等部門成立跨部際小組聯手狙擊,中資在併購美國、德國、南韓的晶片企業時,遭遇一堵堅實的壁壘,多次無功而還。中國企業對外攻勢受阻,沒想到後院也失火,一家電訊科技領域領先的大型國企子公司居然與美資晶片寡頭高通集團成立子公司,專門聚焦中低端手機晶片,這不僅無法藉機掌握高通的核心技術,更令人擔心會對本土企業造成巨大衝擊。不少人認為,此舉相當於充當「皇協軍」。
雖然從註冊資本佔比來看,中資處於主導地位,但合資公司的技術主導權極有可能掌握在高通手中。中資投入愈多,被高通綁架的程度就愈高。今後這家公司成為高通的代理公司,貼牌生產手機晶片,進行低價傾銷,而正在起步的中國晶片企業很可能遭受滅頂之災。
中國晶片企業目前雖然奮起直追,但由於起步晚,技術水平低,目前大多數還只能生產低端晶片,並通過銷售這些晶片來培養科研隊伍,然後逐步向中高端晶片市場進軍。但如果低端晶片市場被合資公司所霸佔,中國晶片企業造血功能變弱,原有的產品銷售、技術研發的良性循環就會被打破。如此一來,高通在高端晶片領域就沒有對手,成為最終獲利者。
高通這一招釜底抽薪相當高明,問題是,大型國企為何成為高通的鋪路者呢?當美方在晶片領域眾志成城、團結一致對付中國的時候,中方的國企卻成為內奸,自毀長城,兩相對照,豈不讓人痛心?當年抗日時期,有媒體抨擊國民黨「前線吃緊,後方緊吃」,如今的晶片領域,又何嘗不是如此?更不堪的是,據說合資公司還有前國家領導人的親屬,這些吃裏扒外者,說到底是共和國的蛀蟲。
堡壘都是從內部攻破的,中國與外國博弈之所以屢屢處於下風,並不是輸在外國人有多強,而是輸在自己人的背叛上,尤其是權貴們見錢眼開,見利忘義,將本部門、本家族之私置於國家和民族利益之上,虧大家肥小家,每每令人憤慨不已。中國晶片行業發展的成敗,關係到中國在互聯網和通訊領域與美國較量的勝負,北京當局應當對吃裏扒外者進行棒喝,殺一儆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