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國政客年輕化 中國新星在哪裏

法國新當選總統馬克龍年僅三十九歲,在中國引發廣泛熱議。各國政壇領導人走向年輕化的趨勢愈發明顯,但中國政壇年輕人卻很難尋覓,中共十九大如何回應這個問題?

馬克龍二十七歲參加工作,十二年之後就成為法國「第一人」,成為法蘭西政壇的傳奇,這在中國是不可想像之事。中國公務員晉升都有一定台階,從科員開始,到副主任科員、主任科員、副處長、處長,就要耗費將近十五到二十年,類似馬克龍這個年紀,中國很多人還只是處級,距離國家領導人的崗位還有十萬八千里。

人才選拔 重建機制

類似馬克龍這樣的年輕領導人,在歐洲政壇並不鮮見,上世紀七十年代出生的年輕人,已活躍英、法等國。相比之下,中國五十歲左右的省部級官員,比如環保部長陳吉寧、黑龍江省長陸昊等還只是政壇新星,至於七十年代出生的副部級官員,還是屈指可數,幹部年輕化遠遠落後於國際潮流。

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換舊人。中共過去也重視年輕官員的提拔歷練,但十八大之後,隨着薄熙來、周永康、令計劃、郭伯雄、徐才厚等一批高官被調查,一大批年輕官員受到牽連,尤其是令計劃案,使共青團系統遭受重挫。很多出身於團中央及各團省委的後備幹部受到牽連。

據不完全統計,曾擔任過共青團省市委書記、副書記,最終被調查的地方大員,有廣州市委書記萬慶良、內蒙古常務副主席潘逸陽、山西省委統戰部部長白雲、太原市委書記申維辰、四川資陽市委書記李佳等。他們在事發之前都是官場的明日之星,再過幾年或許就成為地方諸侯,但今次反腐風暴卻讓他們從明星變成流星,人生改寫。正因為中共後備軍共青團接連出現問題,使中共的幹部梯隊出現青黃不接的現象。

「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鄧小平當年說,思路變一變,人才就在眼前。事實上,中國現在不是沒有人才,而是沒有一個良好的人才選拔機制。按照當前的官僚體制,能夠脫穎而出的不是八面玲瓏的官油子,就是邊腐邊升的腐敗高手。俗話說,「宰相必起於州郡,猛將必發於卒伍」,要打造嶄新的公務員隊伍,必須重新建章立制,從每年畢業的大學生中招收精英,從基層提拔官員,充實各級政府。這些年輕人有理想、有朝氣,而且沒經過官場醬缸的浸染,易與過去劃清界線,加以歷練重用,有助徹底杜絕系統性腐敗的風險。

幹部年輕化必須秉持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獲重用者必須德才兼備,而非唯門第高低取人、以財富多寡用人,還要盡快實行官員財產公示與高薪養廉制度,防止這些官員被貪欲裹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