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銀行日前以「特急」形式下發一份通知,要求從十二月一日起,各間銀行實行個人銀行帳戶分類管理新政。這看似是央行對各商業銀行的日程業務管理,實際上對遏制金融領域的犯罪具有深遠影響。
根據新政,個人在銀行開立帳戶,每人在同一家銀行只能開立一個Ⅰ類帳戶;已經有Ⅰ類帳戶的,再開戶只能是Ⅱ、Ⅲ類帳戶。Ⅰ類帳戶功能齊全,資金流入流出無限額,可以作為工資帳戶或個人財富主帳戶,主要用於大額消費、大額資金流轉、儲蓄存款及投資理財。Ⅱ類帳戶不能對外轉帳,但可理財和綁定支付帳戶等。Ⅲ類帳戶只能用於小額消費,餘額不超過一千元人民幣。
央行新政並非無的放矢,內地民眾一人數帳戶的現象十分普遍,有些銀行也以發卡數量作為經營業績的考核指標。同時,個人繳納和支付醫療保險、社會保險、養老金、公積金等公用事業費用,往往開立多個銀行帳戶,導致個人有大量閒置不用的帳戶,平均每人高達五個銀行帳戶。很多不法分子在農村收集身份證,然後在銀行設立大量的殭屍帳戶,用於洗錢。早前揭發的電信詐騙中,很多殭屍帳戶就成為騙徒的工具,公安在調查中遇到大量的阻礙。
而一些貪官污吏為了將錢「洗白」,利用親屬或其他人的身份證開設數量龐大的銀行帳戶,藉此隱匿巨額財富。還有一些移民海外的國人,雖然拿着外國護照,但為防被移民國追稅,通過買賣帳戶、冒名開戶和虛構代理關係開戶等方式,在中國的銀行體系隱藏資產。
央行嚴管個人銀行帳戶,既可以打擊電信詐騙、洗錢及反腐,還可以防範當前嚴峻的資本外流,可謂一舉多得。值得注意的是,隨着人民幣國際化加速和網絡支持持續發展,中國金融管理與創新面臨嚴峻的挑戰,倒逼央行不得不加快改革,早前央行招募專業人士研究發行電子貨幣便是其中一例。
中國金融過去都是向西方學習,對西方的金融制度與管理方法亦步亦趨,希望能將長安街對接華爾街,但如今中國已是世界經濟大國,金融業的發展更是日新月異,很多新事物新事件,就連美國也未必遇到過,中國金融監管當局如何在金融創新過程中維護金融安全,走出一條前人沒有走過的道路,考驗監管者們的智慧。
事實上,隨着網絡和智能手機的普及,中國已進入訊息社會,大數據管理是大勢所趨。以往中國通過戶口進行社會管理,如今通過電子化身份證進行社會管理,今後只要在政府管理部門的終端機上輸入國民的身份證號碼,其所有活動軌迹將出現在屏幕上,政府監管能力無遠弗屆,但到底是福還是禍,恐怕需要時間來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