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併購突變卦 美國圍堵不遺力

中國企業收購德國晶片設備製造商愛思強受阻。德國經濟部日前撤回了針對該收購案的批准令,稱需要重新審查。德國政府承認,這是在美國情報機構介入後才對這樁併購案亮起紅燈的。事件也再次說明美國在全球不遺餘力地圍堵中國高科技產業。

這宗交易原本已進入尾聲,中國企業已在規定的期限內繳付所有款項,但結果仍被強令叫停。德國《商報》透露,在美國駐柏林大使館二十一日的一次會議上,美國情報部門向德國方面展示調查結果,其中展示了愛思強的產品也可以有軍事用途的證據,此項併購可能讓北京獲得用於軍事目的晶片生產技術。來自德國總理默克爾辦公室、經濟部、內政部和國防部的代表都出席了會議。迫於美方的壓力,德國宣布撤回批准令。

這並非美國首次在國外圍堵中國高科技併購。今年上半年,美國商務部助理部長賈朵德和南韓官員密商,並向半導體大廠三星等高層管理人員傳達華盛頓觀點,要求美韓共同對抗中國晶片「強權的崛起」。賈朵德不諱言要用國際協作的辦法,應對中國高科技採購。顯然,美國在晶片生產領域給中國的產業基金設置了一堵看不見的圍牆,力阻中國資本併購西方先進晶片技術。

自力更生 投資研發

眾所周知,中國晶片製造一直是短板,每年從美國進口高科技晶片就要二千多億美元,花費超過進口石油。為了迎頭趕上,實現產業升級,中國政府設立產業基金並支持有關企業藉當前美歐經濟不景氣之機進行併購,但此舉無疑是動了美國的利益。

在華府看來,中國製造業從低端向高端延伸,將縮短與美國的科技差距,尤其是高科技晶片很多用於軍事領域,如果中國掌握相關技術,美國將無法保持對中國的軍事代差優勢,今後一旦爆發戰事,中國先進武器將對美國造成致命威脅,因此美國派出情報部門,到處告誡盟國警惕中國的併購。

美國的圍堵給中國提了一個醒:核心技術必須自力更生,自己研發,不能一味依靠重金收買,仰人鼻息。事實上,中國比較先進的行業比如航天技術,都不是買來的,而是通過科技攻關實現的,中國國企必須改掉功利心態,腳踏實地投資研發,拿出屬於自己的核心技術,否則規模再大也只會是虛胖,在國際市場上沒有真正的競爭力,產業升級更成為鏡花水月。

美國已將中國當作戰略對手,今後對華圍堵不會減弱,只會加強,不僅體現在政治、經濟、軍事領域,恐怕文化、科技領域也是戰場。中美關係將愈來愈惡化,開始出現像美蘇冷戰那樣的局面,中國對此應做好心理準備,未雨綢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