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民間近年屢發起反核示威,惟未阻官方未來十年擬建逾六十座核能發電廠計劃。內地多名學者前日高調批評,中國對乏燃料(核廢料)處理毫無規劃,甚至「比印度還落後」,而官方只着眼乾式儲存桶等「權宜之計」,而目前核廢料處理工藝、設備、質控都未能達標,核廢料處理將不堪負荷。
內地多名核化學與放射化學界學者前日在北京舉行會議,中科院院士朱永濬指出,多年來內地對核燃料循環的後段處理缺乏系統研究,研究力量分散,基礎研究缺乏支持,去勢必影響核電站的可持續發展,「在核燃料後處理上我們是一個後進的國家。」
中科院院士柴之芳指出,早於○四年已有報告指出中國乏燃料處理「比印度還落後」。印度在十幾年前已興建了三個百噸級的處理廠,惟中國僅得甘肅一個五十噸級的處理廠,而且在工藝、設備、質控方面亦無法滿足核電「商業化」的需求。
由於嚴重缺乏處理廠,中國商業核電站的乏燃料只能存在水池中,一般核電站水池設計容量僅能滿足其十五至二十年的乏燃料總量,惟自一九九一年秦山核電站啟用,目前已有多個核電站的水池存滿。核電站不得不擴建水池或尋求乾式儲存,但這些僅是權宜之計。
北京清華大學陳靖教授表示,內地官方於二○一○年設立「乏燃料後處理子項」,預算經費近六十九億元(人民幣‧下同),但目前只下撥二億六千萬元,沒有持續性投入、缺少「國家頂層設計」是導致核電產業發展不平衡的根源。
乏燃料是指燃燒過的核燃料,仍具有很強的放射性,當中九成半的鈾沒有燃燒。早前中國國家核電副總經理鄭明光曾透露,未來十年將興建六十座核電廠計劃,據報當中兩座選址坐落在距香港僅百多公里的廣東陸豐。而到二○二○年,乏燃料累計總量約一萬噸。
本報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