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奧委會日前作出裁決,將是否允許俄羅斯代表團參加里約熱內盧奧運會的決定權交給國際單項體育聯合會,讓各個單項協會自己決定是否對俄國運動員實施全面禁賽。俄羅斯代表團雖然避免了「全軍覆沒」的悲慘命運,卻遭到了實實在在的羞辱。
今次事件要追溯至去年,新任國際田聯主席施巴斯坦高爾上任後,根據世界反興奮劑組織的獨立調查報告,認為俄羅斯田徑隊出現了大規模、可能有組織、系統的服用興奮劑醜聞,一致投票判決對俄羅斯田徑運動員全球禁賽。隨後由加拿大法學教授邁凱倫起草的報告,指俄羅斯在索契冬奧會期間,由國家主導有組織地使用興奮劑,並對此進行掩蓋。於是,包括美國、加拿大、日本等西方國家的反興奮劑機構,聯名向國際奧委會要求禁止所有俄國運動員參加里約奧運。
俄羅斯對此極其憤怒,指摘這份報告誇大,並聲稱有美國情治人員提前接觸尚未公布的報告,並有可能參與確定報告的基調與內容,認為這是西方自烏克蘭危機對俄實施經濟制裁後的政治制裁,目的是在國際範圍內孤立俄國。
事實上,西方利用體育事件羞辱俄羅斯已不是第一次。兩年前,因為俄國通過了一個被認為歧視同性戀的法案,索契冬奧會的舉辦權險被取消。上月歐國盃期間俄英球迷毆鬥事件,其後上升為外交風波,變成俄國和歐洲之間的政治罵戰。俄羅斯體育界成為西方肆意玩弄莫斯科的工具。
其實,運動員服用興奮劑問題,是各國體育界普遍性的頑疾,無論是發展中國家抑或是發達國家的運動員,都出現過類似問題,相應制裁也只是針對運動員及教練,並沒有上綱上線到針對國家的地步。假若今次爆發醜聞的不是俄羅斯,而是同西方友好的其他國家,恐怕掀不起這麼大的波瀾。
想當年,中國首次申辦奧運會,也是因人權因素被西方阻擋在門外。體育運動看似單純的競技比賽,實際上政治無處不在,在西方掌握話事權與國際規則的大背景下,奧運會亦是美國用來對付中俄的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