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近日放風,擬在貿易爭端中把中國視為市場經濟體,但條件是有權實行美國式的反傾銷稅,同時中國須承諾大幅削減鋼鐵生產過剩。歐盟企圖只給中國市場經濟國家之名,卻不給其實際待遇,這個算盤打得精,但中國會答應嗎?
非市場經濟地位問題源於中國二○○一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時簽訂的《入世議定書》。該議定書第十五條規定:「在針對來自中國的產品發起反傾銷調查時,並不自動用中國產品國內價格作比對價格,而是選擇第三國產品價格,即替代國價格作對比價格,這種待遇保持十五年。」依據加入世貿組織附加條款,該組織成員國需在今年十二月前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
在今年五月,歐盟議會曾以壓倒性的票數反對給予中國市場經濟地位,認為中國過度生產及低價出口,為歐盟帶來嚴重的社會、經濟及環境問題。其實歐盟擔心的是,一旦承認了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將嚴重制約歐盟對華實施貿易保護主義,無法阻擋中國商品潮水般湧入。
中歐貿易平均每日達到十億歐元,當中歐盟對華處於逆差的被動地位。中國近年來製造能力躍居世界第一,從最低端的成衣服飾到最高端的高精密儀器,中國對歐出口幾乎擴張至所有領域。事實上,歐盟對華領先的製造業所剩無幾,在中國強大的貿易攻勢面前毫無抵抗力,只有祭起貿易保護主義的措施進行自保。目前歐盟進行的七十多項反傾銷措施中,有五十多項是專門針對中國的。
近年歐盟在中國市場經濟地位的談判中處處設置障礙,漫天要價,並不時打出民意牌,就是要拖延時間。今次乾脆採取利誘戰術,如果中國答應裁減鋼鐵產能,歐盟給予中國市場經濟國家之名,但歐方仍可對華進行貿易制裁。這樣的市場經濟地位對華根本毫無用處,也折射出歐盟仍然以「高人一等」的姿態看待中國。
問題是,歐盟有多少牌可以與中國叫板?目前歐盟經濟每況愈下,債務危機的警報尚未解除,難民危機又接踵而至,恐怖襲擊此起彼伏,極右翼勢力崛起,英國脫歐,整個歐盟形同一盤散沙,自身尚且難保,怎能對華施壓?況且歐盟各國希望中國加大投資以提升就業率,在此背景之下,歐盟又怎能對華硬起來?
從長遠來看,中歐的實力此長彼消,中國超過歐盟將是大勢所趨,如果說以往歐盟可以對華高高在上,頤指氣使,那麼隨着綜合實力的逆轉,這個時代恐怕已經一去不復返了,但不少西方人士的心態還無法適應中國崛起,仍然對華指指點點,以過去的眼光看待中國,這難免給雙邊關係製造更多的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