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水淹全城 人禍烈於天災

今次長江流域洪災嚴峻,武漢全城告急,大街小巷一片水浸,如同澤國,當地百姓怒吼「官員給我滾出來」。憤怒的民意,折射出今次的洪澇完全是人禍猛於天災這個事實。

受厄爾尼諾現象影響,今年長江流域降雨比往年多,武漢的災情不僅甚於往年,亦比同流域的其他城市更嚴重。這充分說明,武漢的水利工程與城市建設出了問題,難怪百姓會如此憤怒。

幾年前,武漢當局豪言擲二萬億元進行城市建設,有指一市的基建超過了英國一國的建設。如今一場洪災,將武漢城市建設的問題暴露無遺,那些高樓大廈、高架交通,看起來很美,但實際上是華而不實,透支了未來。更重要的是,不科學的建設規劃,給城市留下了數不清的不定時炸彈。

曾幾何時,武漢市有「百湖之市」的美譽,大小湖泊曾經星羅棋布,遍布武漢三鎮。但過去十多年的填湖運動,如今只剩下二十多個湖泊。這些被填的湖面,有的被用於城建項目,有的被用來搞房地產,有的被開發成市場。

城市建設 破壞生態

每個湖都有雨水調蓄功能,大量湖區消失,湖泊調蓄能力也大大下降了。比如漢口後湖水系,原可調蓄雨水七千多萬立方米,而眼下僅剩不足兩平方公里的「養魚池」,何以能調蓄呢?也正因為此,武漢逢雨必災,小雨小災,大雨大災。當地人形象地比喻:再不煞住填湖風,大家都要去坐「水牢」了。

填湖風之所以盛行,主要是受利益驅使。武漢市中心城區土地數量有限,價格高昂,填湖比拆遷成本低廉,操作也方便,一些部門便不顧社會環境效益,通過填湖開發獲取利益,不少開發商更是找關係、批條子,肆意扼殺自然資源、填佔湖泊。

武漢的問題其實是內地城市建設的一個縮影。在胡溫時代,雖然各級政府打着科學發展觀的旗號,但實際上在城市規劃與建設方面,仍然是利益至上,違背了客觀發展規律,急功近利,竭澤而漁,以所謂的經營城市為名,出售土地搞地產開發,嚴重破壞城市的生態與水系平衡,結果屢屢被自然懲罰。

可笑的是,每次天災之後,領導人往往第一時間趕赴現場,各種「感人肺腑」的場面不時湧現,轟轟烈烈的救災代替了理性的反思,場面宏大的立功頒獎取代了深層次的問責,那些原本應該被糾正的人禍,再也無人提及,似乎那些損失的財富與逝去的生命,都在風中飄逝,激不起一點漣漪。歷史不斷向前,天災與人禍就像兩個車輪,一路碾壓着國人的屍體,堆起大國崛起的夢想。但這種犧牲人命的崛起有何意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