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官方日前發文指,「反對和防範統計弄虛作假是統計部門當前最重要、最緊迫的政治任務。」一個最需要求真務實的部門,卻是弄虛作假成風,政府誠信何在?
國家審計署原副審計長董大勝曾透露,過去幾年中國經濟數據造假嚴重,比如湖南在全國第三次經濟普查中發現大量統計造假,五點八億元的產值上報為四十四億元,一點一億元的主營業務收入上報為七點八億元;停產的、未投產的、被兼併的,甚至連地址都找不到的企業,還在上報「產值」;一些部門分解任務,偽造資料,「指導」企業上報虛假數據。
類似情況全國都有,而且很多是在地方官員指導與組織下明目張膽地進行。像雲南陸良縣政府二○一五年上半年上報的二億一千萬元投資完成額之中,竟只有二千萬元屬實。見微知著,全國國民生產總值為五十多萬億元當中有多少水分,只有天曉得。
改革開放後「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成為中共執政主軸,這個思路落實到政策層面,就變成以GDP論英雄,哪個省市GDP總量高,官員就容易升官。這客觀上增強了各地發展經濟的熱情,但也導致部分官員通過GDP數字造假來騙取烏紗帽。
曾有人大代表以對聯深刻揭示統計造假根源——上級壓下級,層層加碼,馬到成功;下級騙上級,層層攙水,水到渠成;橫批:數字出官,官出數字。國家統計局每年公開的全國GDP總量,都低於全國各省市上報數量之總和,說明各地統計都有「注水」。
邊腐邊升,邊騙邊升,這是內地大多數貪官的共同特點。國資委前主任蔣潔敏倒台後,立即被踢爆擔任中石油高層時弄虛作假,誇大新開發的油田總儲量,把時任總理溫家寶騙得團團轉,蔣潔敏因此在仕途上更上一層樓。民間順口溜「村騙鄉,鄉騙縣,一路騙到國務院」,正是內地官場光怪陸離的寫照。
數據造假不僅誤導中南海,也讓其他國家對中國經濟的真實情況雲山霧罩不知所向。本月初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會結束後,美國財政部公告將「提高經濟透明度」置於「匯率改革」之後,位列公告的第二位。
如果要以一個字形容中國,那就是「假」。從食物造假、學術造假到數字造假,除了騙子是真的,其餘都是假的。第五代提出「今後用人不能簡單看GDP增長」,但如今經濟下滑,各地官員為了保烏紗帽,還不是刻意造假?其實,數字造假與戰爭年代假冒軍功一樣,應當移送法辦,但到目前為止,有哪個統計局局長因此而被送上法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