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不少回鄉過春節的青年,在網絡上撰寫「返鄉見聞」,當中折射出中國農村的愚昧、落後以及城鄉差距與地區差別。「城市勝歐洲,農村像非洲」,中國兩極分化的鴻溝何時能夠敉平呢?
這些返鄉的青年,絕大部分生活在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線城市,春節回老家時,看到的是「既陌生又熟悉」的農村,亦是「永遠回不去」的家鄉。在他們的筆下,家鄉變得凋敝、破敗,親人們游手好閒,徵地拆遷、留守兒童、空心村莊、空巢老人、污染賭博、髒亂環境、教育差距等問題壓得人喘不過氣。
這些青年用自己的筆忠實地記錄,透過他們所代表的現代都市文化打量和審視鄉土中國現實,將轉型期城鄉中國的對比,充分地表達出來。農村的貧窮、落後、愚昧,與都市所代表的富足、現代、文明形成鮮明對比,讓各界真切體會到「城鄉差距」這個二元結構。
中國經濟總量早已是全球第二,要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一也只是遲早問題,但與此同時,中國的貧富差距卻不斷惡化,從一九八○年到二○一○年擴大了近一倍,反映貧富懸殊程度的堅尼系數二十年間從零點三急升至零點五五,遠超「嚴重貧富不均」的零點五警戒線。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中國經濟蛋糕的確愈做愈大,成績有目共睹,可惜得益的永遠是官商集團,百姓根本無緣分享,充其量只能得到一點殘羹冷炙而已。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對許多百姓來講,中國無論如何崛起,經濟總量就算世界第一,也沒有太大意義。
當下中國,達官貴人揮金如土,極盡奢華,而窮人則背負教育、醫療、住房新三座大山,度日如年。貧困山區的不少學童,每天只能吃黃豆蒸飯,所謂蔬菜就是兩根辣椒,由於營養跟不上,普遍個頭矮小,甚至有學生在晨跑時因為營養不良而暈倒。直至今日,不少偏僻地區的孩子上學仍然要滑吊索、爬天梯,生死只在一線之間,中國亮麗的經濟成就,彷彿跟他們完全無關。
自從當局號召加大「城市化」建設之後,絕大部分公共財力投向城市,教育、交通、醫療資源悉數向城市集中,而廣袤的農村似乎已被忘記,農民們自生自滅。有人說,從中國西部到東部就像從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到資本主義,這或許並不是誇張之語。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貧富差距已成為當下最主要的矛盾和最大的不穩定因素,中國歷史上不斷改朝換代,不就是因為貧富懸殊,將窮人逼上梁山嗎?飛奔的中國,需要等一等她的農村以及農村的人民。那是中國的出發之地,也是回歸之地。那裏有更大的中國,更大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