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大飛機下線 中國創造要加油

千呼萬喚,國產大飛機昨日終下線,這是中國民用航空發展的里程碑事件。儘管進步明顯,但中國飛機製造業離世界一流水平仍然相距甚遠,中國製造要邁向中國創造,應該繼續加油。

在國產大飛機下線前,中國還沒有能力生產運載超過一百五十人以上的飛機。中國各大航空公司擁有二千多架大中型飛機,但沒有一架是國產的。中國領導人每次訪問美國或者歐洲,都要簽署價值上百億元的飛機合約。中國天空飛滿了外國製造的飛機,這是中國航空工業之恥。從某種意義上說,國產大飛機是爭氣機,可喜可賀。

中國大飛機生產走了一條曲折道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國曾經希望靠自身力量研究運十大飛機,但由於技術力量有限,決策層當時提出「造不如買」的國策,推倒運十飛機計劃,向美國購買波音飛機,並期望通過以市場換技術,獲得美國的生產技術。但沒想到美國視大飛機生產為核心技術,不願向中方轉讓技術。

艱苦奮鬥 自主創新

運十飛機項目擱置,這曾是中國航空業的難以承受之痛,也被無數關注航空業的國人辱罵。更有人稱,運十項目擱置的決策者是民族的罪人。隨着形勢變化,在廉價產品出口難以支撐中國經濟持續高速發展的情況下,中國迫切需要產業的升級換代。而大飛機產業和高鐵產業被認為是產業升級的「關鍵少數」,是中國經濟轉型的集中突破點,而且大飛機產業不僅事關經濟,更與國防建設息息相關。正因為此,北京痛下決心,拿出上百億元啟動資金,重啟大飛機計劃。

經過近十年發展,中國大飛機終於面世,但應該清醒地認識到,整件飛機的國產化率還不到百分之五十,一些核心設備尤其是發動機和航電設備,都是國外進口的,中國還沒有能力自給自足。事實上美歐視中國大飛機為主要競爭對手,不時拖延關鍵設備的配套時間,使中國大飛機下線一拖再拖。這些國家深知一旦中國全面掌握大飛機生產技術,他們的拳頭產品將賣成白菜價。

事實上,中國要將大飛機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還是要依靠艱苦奮鬥,自主創新。從過往歷史看,中國航天一直被西方封鎖,但中國導彈不僅沒有停滯不前,反而邁入全球第一方陣,而中國航空一直幻想購買外國技術,結果反而被人玩弄於股掌之中。中國大飛機若想真正與美歐競爭,就得具備生產核心設備的能力,形成大飛機生產鏈。中國高鐵技術已獨步天下,但十幾年前,德國、法國和日本的技術都超過中國,但聰明的國人採取了吸收消化再創造之路,推陳出新,一舉超過這些先走一步的大國,中國大飛機也應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