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部首虎落網 治污染須先治官

過去十幾年中國空氣、土壤、水源全面惡化,既涉及當局決策失當,更與環保官員失職貪腐有關。國家環保部原副部長張力軍不久前被調查,原本應該是環境守護神的官員,竟淪為環境破壞者的保護傘,神州大地豈能有淨土。

環保部出貪官並不稀奇。中央巡視組今年通報環保部存在五大問題:未批先建、擅自變更等違法現象;有官員及親屬違規插手環評審批牟利;環評「紅頂中介」現象突出;環評機構資質審批「花錢辦證」;把關不嚴、越權審批導致污染隱患,加大權力尋租空間。每個問題背後都有一大堆的貪官。

內地媒體披露,張力軍等人利用所掌握的權力,授意並夥同編造虛假資質、篡改國家標準、串通騙取中標、製售假冒偽劣計量用檢測產品牟取暴利,上述利益鏈條涉及環保部污染防治司大氣處、國家機動車排放監控中心等部門,以及多位環保領域專家和多家生產企業,非法獲利超過二十億元。

上樑不正下樑歪,環保部如此,地方環保局更是烏煙瘴氣。早前安徽省在新一輪反腐敗中,挖出一個環保窩案,抓捕了八個區縣的環保局局長。這些貪官利用職務之便,給部分污染企業充當保護傘,提供方便之門,收取巨額賄賂,導致當地出現眾多的癌症村,很多無辜村民死得不明不白。

斂財藉口 法寶多多

由於環保問題日益嚴重,環保部門變得炙手可熱、權勢顯赫,很多領域和環節都需要審批,包括環境行政審批權、環境行政評審權、環境執法權、環保資金(項目)分配權、物資設備採購權、幹部人事權等被稱為環保系統的「六項大權」。可惜的是,這些權力並沒有轉化成監督環境和造福國民的利器,反而成為牟利生財的法寶。

「靠污染吃污染」已是環保部門的潛規則。廣東東莞市環保局原局長袁紹東任職五年,家產迅速攀升到五千多萬元,平均每年從企業得到好處費近一千萬元。在袁紹東任內,環保部門的管制手段成了官商之間利益輸送的「橋樑」,也成為他個人的搖錢樹,隨便一個抽查或者評比,都可以成為斂財的藉口。

養貓不抓老鼠,反而與老鼠一家親,環保部門成為縱污護污的保護傘,正是導致環境日益惡化的主要原因。事實上,不少地方環保局局長的烏紗帽是由污染企業出錢買來的,這些人上台之後,只會千方百計維護污染企業的利益,又怎會為老百姓主持公道,對子孫後代負責?欲治污先治官,中國污染問題難以遏止,完全是因為貪官氾濫,如果不斬斷貪官們的黑手,將權力關進籠子,接受百姓的監督,神州大地的環境問題就無法實現根本性好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