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一季度經濟同比增長百分之七,錄得○九年一季度以來最低增速。這一結果雖在市場預估之內,但也說明當局努力追求的經濟新常態,可能面臨比預期更大的挑戰。
面對經濟下行壓力,當局去年提出了新常態的概念,按照論述,新常態應是經濟處於中高速增長,但增長的品質有所提高。在當局的設想中,中高速對應的具體數字應該在百分之八左右,然而去年的經濟增長只有百分之七點四,普遍預計今年經濟形勢更加困難,在三月份的全國兩會上,這一增長目標設定在百分之七左右。現在首季的增速處於該目標下限,表明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增大。總理李克強在第一季度經濟數據公布前的專家座談會上,就坦承需要為面對更大的經濟困境做好準備。
一季度的壞消息還有投資、消費和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增速都出現了明顯下滑;外貿進出口增速也雙雙下滑,全國鐵路貨物發送量出現同比下降等,唯一的亮點是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了GDP。
從內地首季經濟數據來看,穩增長應在當局的宏觀政策中上升到更突出的位置,李克強在上述專家座談會上已表示要加大定向調控力度,故不排除接下來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和政治局會議將採取措施加大穩增長的力度,包括降息和降準。但這樣一來,原來準備出台的一些改革措施,可能將延遲出台。
當局對新常態的一個經典表述是,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做到三者協調平衡。然而,要處理好三者的關係殊非易事,不僅需要高超的宏觀調控技巧,更牽涉到如何看待增長的問題。要知道在一個習慣以高增長來解決經濟問題的國家,後兩者的推進實際取決於前者。經濟新常態的提出,本意味着對經濟增速下降持容忍態度,但鑑於過去長時間的兩位數增長已給社會形成了路徑依賴,且增速下降確會產生一些實際問題,這考驗着當局對經濟下滑的定力。從當局對新常態的解釋來看,能夠容忍的恐怕是中高速增長目標,目前的增速超出了當局可容忍的底線,如果接下來幾個季度乃至明年經濟進一步走低,當局一定會出手干預,前不久對房地產行業的大幅鬆綁其實已預示了這點。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曾建議內地加強金融業監管,同時令存款利率自由化,增加對利率作為貨幣工具使用的依賴性;並推進國企改革,讓公共和私營部門的競爭在同一水平線上,以及進行財政和社保體系改革,以對沖經濟下行壓力。但在當前經濟形勢下,保增長是第一位,上述改革難望有實質性進展,而沒有這些改革,就談不上真正的新常態,故新常態正面臨最嚴峻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