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類利益集團 第五代政治對手

第五代大刀闊斧推進改革,不論是改革頂層設計還是改革貫徹落實力度,都遠遠超過了胡溫時期。但隨着改革的推進,利益集團的抵抗愈來愈強,其中四大類逐漸成為第五代面對的政治對手。

改革是利益格局的深度調整,被調整者、特別是利益被減者,反彈情緒、掣肘動作,甚至阻撓設障,都在意料之中。中國歷史上每次改革都是在改革者與被改革者的較量中向前推進,第五代當前的重大改革亦如此,故習近平曾多次強調,推進改革,需要「更多的政治勇氣和智慧」和「壯士斷腕」的決心。

阻礙改革的第一類群體是權貴利益集團,他們中很多人身處高位,掌握重要的政治經濟資源,不少人曾是改革主力,隨着利益固化後反而成了改革阻力。這些人搞「非組織政治活動」、團團夥夥,政商勾連、上下其手,既有「上層建築」的謀劃能力,也有「經濟基礎」的保障實力,干擾改革頂層設計能力極強,譬如周永康、令計劃集團。

還有的是打着改革的旗號反改革,或者乾脆將改革引入歧途,這些人呼籲政治改革、實行西方普世價值,實際上是要以鈔票決定選票,毀掉頭頂的達魔克斯劍,從貪官變成「民主之父」。

利益群體 互相博弈

第二類是本位主義的利益集團。這些部門和地方在落實改革的決策部署中,囿於部門利益和局部利益,甚至出現不顧大局、向內部「利益捍衞者」妥協的情況,搞選擇性落實、象徵性執行。有的塞私貨、搭便車,把對本部門有利益有好處的東西巧妙添進去,借機為部門甚至小集團牟利,改革沒釋放紅利,反而讓老百姓添堵。

第三類是基層官僚集團,很多地方官已養成「雁過拔毛」的習慣和畏難、牴觸情緒。在一些地方,中央下撥農村危改款,有的農民獲批一萬元到手只有五千,有些村民連房都住不上,還有官員索要「好處費」。 基層官員遇到問題繞道走、趕上矛盾躲着走,碰到利益不撒手、少了利益不作為,往往使改革效果大打折扣。

第四類是社會上錯綜複雜的各種壓力集團。中國已進入互聯網時代,人以網聚的特點明顯,線上線下政治訴求遙相呼應,利益分化愈來愈呈現分眾化、碎片化特徵,不同的身份認同,形成不同的情感支援、輿情呼應,給當局的壓力也愈來愈大,如果處理不當或不及時,隨時都可能演變成動搖執政基礎的群體性大事件。

中國已跨過了以階級鬥爭為綱的階段,進入到利益群體互博的階段,對於第五代來說,如何讓各利益集團在法治與民主軌道上進行政治博弈,避免強者通吃,給弱者生路,是充滿政治智慧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