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安全新法規 中西博弈新戰場

繼美國後,歐盟近日亦猛烈抨擊中國計劃推出的最新互聯網安全法規。歐盟執委會稱,新法規對訊息技術領域的外國公司是一個「巨大的壁壘」,又指這些法規相對全球其他安全標準來說走得太遠。

去年九月,中國銀監會發布文件要求,從今年起,各銀行業金融機構對「安全可控」訊息技術的應用以不低於百分之十五的比例逐年增加,直至一九年達到不低於百分之七十五的總體佔比,不料這一維護中國金融訊息安全的正當舉措,卻遭到歐美企業抗議,奧巴馬內閣多位高官早前更向中方交涉,指摘銀監會新規損害美國企業利益。

另一方面,中國立法機構已經二審的《反恐法》草案,亦要求外國科技企業向中國政府提供密鑰、並將用戶數據存儲在中國境內,同樣招致華府猛烈抨擊,奧巴馬親自上陣指摘中國,美國國務院發言人更稱「中國起草反恐法時應諮詢美國政府和企業界」。據美貿易部門高官指,美國將持續游說中國喊停有關規定,並已獲得日本、歐盟以及其他貿易夥伴支持。事實上,西方國家之所以極力反對銀監會新規和《反恐法》草案,說到底是因為相關法規迫使美歐企業在中國市場和網絡安全之間作出抉擇,而不能像以往一樣,魚與熊掌兼得。

銀行數據 核心利益

銀行數據的安全關係到國家的核心經濟利益,過去,鑑於美歐企業在訊息技術上的領先,中國銀行業的數據處理大多交由美歐企業,但在斯諾登曝光美國監控其他國家,且這些大公司與美國中情局也有合作關係後,中方意識到將銀行業數據交由外國企業維護,存在巨大安全隱患,必須強化這方面的安全要求,因此從法規上進行規範。今後外國IT巨頭進入中國市場,就需到主管當局註冊,在它們看來,中方的此一要求,將使公司機密、安全郵件以及加密數據面臨風險,其不滿可想而知。

然而,雙方圍繞銀行新規的爭論並不僅僅是一場貿易之爭,還含有意識形態的意義在內。對西方國家而言,若按中方要求,將公司密鑰、源代碼提供給中國政府,並將用戶數據存儲在中國境內,等於給後者留下監控「後門」,不僅於企業道德不合,更有違西方一向信奉的網絡和訊息自由,這已不是單純的市場問題,而上升到意識形態的高度。換言之,將公司關鍵的技術和數據交給中方,雖然可能獲得中國市場的商業利益,但違背了企業的立命基礎,萬萬不可。

商業利益可以討價還價,但事情一旦涉及意識形態,恐怕難以妥善處理。中國政府能否頂住西方的壓力,尚未可知,但有消息指,《反恐法》三審將延後,似乎表明西方壓力已發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