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治理權較量 華盛頓抵制失效

英國加入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的骨牌效應正在顯現。目前至少有法德意和沙特申請加入,到三月底最後時限前,不排除韓澳等國也會加入。

亞投行已成為中美新一輪博弈的工具,眼下北京先勝華府一役。對亞投行的態度顯現華府與盟友的分歧,北京去年正式宣布組建亞投行後,華府曾力阻韓、日、澳等盟友加入,如今G7集團已經有四國「投中」,表明華府抵制北京的努力失效。

如何看待美國抵制亞投行?成立亞投行,是否如華府擔憂的,要挑戰美國金融霸權?對北京而言,亞投行有助於推進亞太自貿區建設、為「一帶一路」提供融資需求,加速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以及增加中國對國際金融規則的制訂權,最後一點直接和美國的利益衝突。

中國是現有國際體系的受益者,但北京也有諸多不滿,尤其在對國際經濟的治理和有關金融機構的話語權上,隨着中國經濟實力的膨脹,北京需謀取相應的治理權力。但幾大國際金融組織在表決權的調整上,遠未能滿足北京和其他新興國家的要求,相關機構負責人的位置一直由美歐日長期霸佔。

發展增量 挺進中心

北京明白,直接從內部打開這些機構缺口,要求發達國家讓渡其不合理的既得利益,幾乎不可能,中國現階段既無必要也無能力挑戰現有國際金融體系,可取方式是另行組建由北京主導的區域多邊開發機構,這並非另起爐灶,而是和現有的國際多邊開發機構形成互補,因為國際金融市場遠遠滿足不了發展中國家的融資需求。儘管如此,對現有的國際多邊金融組織尤其是地區多邊開發機構來說,也會產生擠壓效應。客觀上,如果不向中國等新興國家開放更大話語權,目前的國際多邊開發機構很可能失去更多市場乃至主導地位,這對現有既得利益者也非好事。

北京這種策略可稱之為「邊緣——中心」戰略,它來自對中國改革經驗的啟迪。中國改革就是從邊緣(邊疆)入手,放開對非公營經濟的控制,開放四個沿海經濟區,先發展增量,培植和厚固邊緣利益,在時機成熟時,再由邊緣向中心挺進,倒逼存量進行改革,所以學界也把中國改革稱為「增量改革」。北京謀求國際經濟治理權,實際採取的也是這個策略。

亞投行先試水,若國際社會適應了亞投行的角色,北京再牽頭組建其他的多邊開發金融機構,那麼,國際金融體系就會朝着有利於中國的態勢演變。面對盟友倒戈加入亞投行的態勢,華府正敦促國會通過IMF的治理機制改革方案。該方案核心點之一,就是大幅度提高中國等新興國家的投票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