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減稅不如監管質量

【本報訊】商務部企圖以減稅吸引民眾在境內消費,內地學者胡星斗認為不是對症下藥措施,內地一些國產商品稅費佔價格比重高達六成四,減稅對刺激內需有一定作用。但對於奶粉來說,只有建立質量監管制度,並對監管部門進行民主監督和問責,方能挽回民眾信心。

搶奶粉源自內地產品失信譽

胡星斗表示,內地民眾湧到境外搶購奶粉,是對內地奶粉信譽已失,就算標明「合格」,民眾也不放心。他說,內地雖也銷售「進口」奶粉,但有的是使用中國奶源,由於國土、牧草被污染,奶粉可能有問題。即使進口奶粉確實在海外生產,並降價銷售,民眾仍會懷疑監管機構造假。他認為,只有建立商品質量監管制度,並對監管部門進行民主監督和問責,才是治本之策。否則,民眾可能一直喝問題奶粉而不自知,就算出事,官方也可用替罪羊敷衍塞責。

本港理工大學社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鍾劍華亦認為,內地徵稅涉及國家整體經濟政策,不相信會在現階段因搶奶粉問題而調整,即使成事,亦對阻止內地人搶本港奶粉幫助不大。德國銷售稅可高達百分之十九,仍然有內地客搶當地奶粉,顯示內地客搶奶粉不是「貪平」,欲以減稅吸引內地人購買內地市場的奶粉效用成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