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前首次公開戰略石油儲備,表面上是提升經濟數據透明度,實際上是為增強中國在全球原油市場的影響力,意義非同尋常。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國家石油儲備一期工程包括舟山、鎮海、大連和黃島等四個國家石油儲備基地,總儲備庫容為一千六百四十萬立方米,儲備原油一千二百四十三萬噸,相當於中國九天的石油使用量,距離九十天的目標還有很大距離。
中國從二○○三年起籌建石油儲備基地,規劃用十五年時間分三期完成油庫等硬件設施建設。有關計劃宣布之後,引起國際經濟界的廣泛關注,但中國卻將相關進度當作國家機密,一直秘而不宣。直至最近的G20峰會上,習近平才承諾定期發布有關戰略石油儲備的訊息。
中國這一政策轉變,既表明中共第五代以市場為導向和提高透明度的努力,而更重要的是希望藉此掌握國際石油定價權。中國目前已是世界第一石油進口國,去年進口石油已達到二點八二億噸,每天進口達六百三十萬桶,而美國則為六百二十四萬桶。中國石油對外依存度高達百分之六十,但中國對國際石油定價權卻毫無影響力。
目前影響國際油價的主要是石油生產國組織的歐佩克以及美國。以沙特、委內瑞拉為主的歐佩克,每次公布石油生產的產量,都會影響國際油價走勢。而美國則主要通過公布石油儲備的增加及減少,對國際油價施加影響。在這一輪打壓國際油價的過程中,美國便通過公布戰略石油儲備的方法進行暗中操縱。
國際油價缺少「中國因素」,使中國在國際油價波動中吃盡苦頭,尤其是過去幾年油價大幅攀升,中國石油進口每年都要付出不菲的代價。如今中國定期發布國內庫存,今後也可以像美國一樣,在全球石油市場價格形成中掌握一定的話語權。
今次事件也可以折射中國在爭奪國際經濟定價權的最新努力。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商品消費國和進口國,在大宗商品交易市場佔據重要地位。中國的鐵礦石需求量佔世界鐵礦石需求量的六成六,銅佔四成六,大豆佔一半左右,但由於種種原因,中國在國際大宗商品的定價權上幾無發言權,這與貿易大國地位極不相符。即便是處於優勢地位的大宗商品貿易領域,如稀土、原煤、天然橡膠等,中國在定價權上也處於不利局面。
中國要想成為世界性經濟強國,除了要在進出口數量和製造業方面力拔頭籌,還要使人民幣成為全球性貨幣,更要千方百計地掌握石油、鐵礦石的定價權。美國的經濟霸權就是建基於對大宗商品的定價權上,中國在這方面依然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