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戰金融霸權 中國打響首槍

擬議中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終於破殼。中國、印度、新加坡等廿一國代表在北京簽署了籌建亞投行的備忘錄,預計亞投行明年開始營運。

作為一家側重於亞洲基礎設施建設的區域多邊開發機構,亞投行的成立猶如在池塘投入一顆石頭,勢必激起國際金融市場反響,對中國意義尤其重大。

籌建亞投行由習近平去年出訪東南亞時提出,首批廿一個創始成員國中,中國持有該銀行高達百分之五十股權,是最大股東,這也是首家將總部設在中國的區域開發銀行。亞投行的成立有助於提高中國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話語權,提升中國在全球經濟和政治方面的影響力。

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和歐洲復興開發銀行為主的現行國際金融體系,是二戰和冷戰時期的產物,這些機構長期被美歐日特別是美國壟斷,其治理結構反映的還是二戰和冷戰時期的國際格局。中國已晉升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迫切希望擴大在多邊貸款領域的影響力,但在這些機構僅持有限表決權。中國曾欲藉金融危機,聯合印巴等新興大國改變這一現狀,然效果有限,美歐日不願讓渡手中利益。

西方勢力 必然作梗

治理結構實際反映的是一國在國際金融市場和經濟體系中的權力。雖然一些國家在全球經濟中的地位已經下降,但要它放棄或讓渡在四大金融機構的決策權,並不可能。很大程度上,中國倡議成立亞投行和金磚國家開發銀行,是不得已另起爐灶。中國可以利用兩大新機構與已有金融機構的競爭關係,迫使現有國際金融體系改善治理結構,增加新興大國的權重,更好地反映新的國際現實。

另一方面,中國目的是將亞投行打造成一個平等、包容、高效的基礎設施投融資平台以及適應本地區各國發展需要的多邊開發銀行。因此,在中國的主導下,亞投行秉持「先域內、後域外」的原則和「開放的區域主義」,這使得亞洲國家相對容易獲得貸款,但同時又不搞封閉,體現的正是亞投行在治理結構上的創新。這種創新對現行國際金融治理機制是一大衝擊,很可能會削弱美國對國際金融體系和全球治理的影響力,因為創新的背後是中國的標準。

當然,中國要借助亞投行發揮這種影響作用需要一個過程,但對於現有國際金融秩序的既得利益者美歐日來說,已經感受到了這種影響的威脅。美國阻止澳洲、印度尼西亞和南韓參與,就是一個證明。今後,美國還會繼續施壓其盟國不能加入亞投行,同時要求亞投行向現有國際金融機構看齊,提高貸款的標準和透明度,以減弱亞投行對亞洲發展中國家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