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小說家奪文學諾獎

以納粹佔領時期為主要寫作背景的法國著名歷史小說家帕特里克.莫迪亞諾(Patrick Modiano),摘下本年度諾貝爾文學桂冠。瑞典皇家學院昨日高度評價稱,他用「記憶的藝術喚起人類最難以掌握的命運,揭露二戰時期法國被佔領的浮生百態」。

六十九歲的莫迪亞諾生於二次世界大戰時代,作品也多以二戰和四十年代為故事背景。瑞典皇家學院形容他是「現代版的法國文豪普魯斯特」,頒予他八百五十萬港元獎金。法國總統奧朗德及法國加利馬爾出版社對莫迪亞諾致以熱烈祝賀,不過他本人卻直言為意外獲獎感到古怪(weird),但仍十分高興。

追溯歷史 尋找自身存在

莫迪亞諾父親是猶太裔意大利人,母親是比利時人,二人在德國侵略下的巴黎邂逅。這段家史奠基莫迪亞諾的寫作方向,其作品滲入猶太及納粹德國的元素,具有厚重的歷史分量。它們多數以納粹佔領時期的巴黎為背景,每每花大量筆墨來描寫充滿恥辱與苦難的侵略史,同時又反映人們是如何在黑暗中承受悲劇,喪失身份後既感到徬徨,又希望能透過追溯歷史而找到自身存在的證據。其處女作《星形廣場》便是典型例子。

莫迪亞諾的成名小說《星形廣場》在文學界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是後猶太人屠殺時代的主要作品,惟當中因含有反猶太主義的諷刺意味,一直備受爭議,故此在出版後四十二年才被翻譯成德文,而至今仍未有英文翻譯本。

莫迪亞諾在中國並不陌生,有指八、九十年代活躍於中國文壇的前衞作家王小波及王朔,在寫作手法和語言風格上均受到他的影響。百年來共有十五位法國文人奪得諾貝爾文學獎,包括雨果、卡繆和沙特,是榮獲此文學寶座次數最多的國家。日本暢銷小說家村上春樹一直為博彩公司的大熱門,但再次與獎項擦身而過。

童年坎坷 幸遇伯樂啟蒙

二○一四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迪亞諾成長路途雖然坎坷,父親參與走私,經常不在家,弟弟病夭;而他自己本沒有遠大目標,但卻有今日成就,個人經歷充滿傳奇色彩。

作品獻早逝弟弟

莫迪亞諾童年非常痛苦,不斷經歷流離失所的日子,父親經常不在家;母親又因工常常出門,令莫迪亞諾只能和年幼的弟弟魯迪相依為命。不幸地,弟弟魯迪在十歲時因白血病去世。莫迪亞諾在六七年至八二年間的作品,都寫上獻給魯迪,可見弟弟在其心中地位。

弟弟早逝令莫迪亞諾變得更獨立,雖然遇上不少挫折,他曾因向父親乞求少許金錢,而遭父報警對待,但一切也沒有阻礙他的發展,在啟蒙老師格諾(Raymond Queneau)發現他的才華後,莫迪亞諾開始了他的寫作生涯。

在二○一一年的專訪中,莫迪亞諾曾表示自己對文學創作並無特別理想,早期的創作對他來說是艱難的。

名作簡介

1968年:《星形廣場》(La Place de l'Etoile)

莫迪亞諾首本出版小說,透過一名猶太裔法國青年的故事,講述猶太人在納粹佔領時期困境。《星》的內容極具爭議,出版四十二年後才有德文譯本,並獲最暢銷書排名獎,惟至今仍未有英文譯本。

1978年:《暗店街》(Rue des boutiques obscures)

莫迪亞諾的第六本現實主義小說,講述一名失憶的私家偵探,為重組自己的前半生,四處訪問親朋好友,期間遇上俄國流亡者、難民、園丁等,藉故事將讀者帶回佔領年代黑暗的法國。

本報綜合報道

1996年:《走出黑暗》(Du plus loin de l'oubli)

講述莫迪亞諾六十年代與女子雅克利娜間幽暗的愛情故事。二人在分手十五年後重遇,但雅克利娜已改名換姓,且拒絕承認與他的關係。似是而非的愛情故事,體現了作者文風中的迷戀及哀調。

2010年:《地平線》(L'Horizon)

莫迪亞諾新近作品,講述一名老翁回顧他的一生,突然想起四十年前交往過的女子,她擁有神秘的過去,自逃亡後再無音訊。老翁決定前往德國柏林尋找這名奇女子。小說已賣出八萬本。

帕特里克.莫迪亞諾小檔案(Patrick Modiano)

年齡:69歲

國籍:法國

原著劇本:《拉孔布.呂西安》(1973年)、《旅途愉快》(2003年)

獎項:

1968年﹕《星形廣場》羅歇‧尼米耶獎

1969年﹕《夜巡》鑽石筆尖獎

1972年﹕《環城大道》法蘭西學院小說

1975年﹕《淒涼的別墅》法國書商獎

1978年﹕《暗店街》法國龔古爾文學獎

2010年﹕《地平線》西蒙娜和奇諾‧德

2012年﹕奧地利國家歐洲文學獎

本報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