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抱團取暖 北京應避結盟

習近平在塔吉克斯坦首都杜尚別出席上合組織峰會期間,與普京敲定了高鐵、衞星導航系統方面的合作,加上原有的聯合研製遠程寬體客機、重型直升機及共同開發能源等大項目,雙方合作進入了更寬領域。

中俄愈走愈近,兩國元首今年已四度會面,如此頻繁聚首,在大國首腦間極為罕見,一定程度上顯示了中俄大國關係的「特殊性」。眾所周知,促使中俄迅速接近的一個主要因素,是兩國共同感受到來自美國的戰略威脅。

習近平接任國家主席後即將首訪定在莫斯科,而非被北京看作當今世界最重要雙邊關係的華府,意味着北京已決意借助莫斯科來化解美國重返亞太形成的戰略擠壓。之所以有此選擇,是因為判斷華府的重返亞太就是衝着北京來的,而南海的緊張局勢進一步鞏固了這一判斷。

中俄抱團取暖對抗華府,初期北京借重莫斯科的比例較重。烏克蘭危機發生後,隨着美歐對俄制裁升級,是莫斯科而非北京更多地需要依賴對方。這就給了北京在雙邊關係上的主動權和地緣政治上的迴旋空間。

掌控節奏 把握尺度

換言之,北京可以借美歐制裁莫斯科的機會,推進與莫斯科的深度經濟合作,中俄雖然是戰略夥伴關係,但過去這種關係缺乏實質的經貿支撐,中俄雙邊貿易在各自的對外經貿中所佔比例很小,沒有廣泛和深度的貿易往來,單靠雙方領導人的政治熱絡,這種戰略關係是脆弱的,何況中俄之間由於歷史因素本就信任不足。

若戰略夥伴關係植入密切的經貿內容,長久而言將會穩固得多。另外,從雙方的經濟結構來看,也確有進一步發展和擴大貿易規模的必要與空間。在這一點上,雙方均已意識到,並達成多項協議。

然而,在雙方「相互給力借力,共同抵禦外部風險和挑戰」的同時,北京必須避免給外界尤其是美歐傳遞一種中俄結盟抗擊西方的印象,不能被莫斯科拉下水。這不僅因為,一旦美歐得出中國已站在俄羅斯一邊,同後者共同抵抗自己的結論,中國將會承受比現在大得多的戰略壓力,畢竟以中俄目前的實力,是不能同美歐長期對抗的,北京將為此得不償失;而且還因為,莫斯科過往紀錄和歷史信譽問題,難以讓人放心,人們固然不應將歷史經驗簡單比照現實,然莫斯科向有「算計」和出賣合作夥伴的前科,它現在借重北京是沒有辦法之舉,一旦在西方制裁下喘過氣來,渡過難關,屆時是否還如此需要北京,屈居北京之下,答案幾乎是否定的。

國際政治是複雜的,對中俄雙方的合作和抱團取暖,北京應該掌控好節奏,把握好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