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道】絲綢之路起始於古代中國,連接亞洲、非洲和歐洲的古代路上商業貿易路線,是一條東方與西方之間經濟、政治、文化進行交流的主要道路。它的最初作用是運輸中國古代出產的絲綢。十九世紀末,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將之命名為絲綢之路後,即被廣泛接受。
今次申遺成功的絲綢之路是指歐亞大陸北部的商路,原本全程八千多公里,以西漢都城長安(今陝西西安)為起點,終點至古羅馬帝國(今意大利羅馬)。而作為世界遺產的遺址則落在中國、哈薩克、吉爾吉斯三個國家,長度是五千多公里。
而絲綢之路始於公元前一三八年,西漢漢武帝派遣張騫出使西域,十三年間,他的足迹踏遍中亞、西亞各地。在隨後的二千多年中,無數商賈、旅客沿張騫的足迹,穿越沙漠、草原、戈壁來往於各國之間,帶來印度、阿拉伯、波斯和歐洲的玻璃、紅酒、馬匹、宗教、科技、藝術,帶走了中國的絲綢、漆器、瓷器和四大發明,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漸漸形成。
公元七十三年,東漢大臣班超出使西域,將這條路線首次打通延伸到歐洲及羅馬帝國。絲綢之路促進歐亞大陸不同國家、文明間在商貿、宗教、文化以及民族等的交流與融合,為人類社會的共同發展和繁榮做出了卓越貢獻。中國二十六年前已計劃將絲綢之路申遺,○六年啟動聯合申遺工作,○八年正式提出申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