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學運雖已落幕,但退場前的一紙承諾,卻為服貿審查設下更難跨越的障礙,原本寄望服貿協議的通過能為兩岸擴大經濟合作,並為台灣爭取加入「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定」(TPP)與「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創造有利的條件,但如今此一路徑已布滿荊棘,而不久前在博鰲會議中,大陸宣稱盼於二○一五年達成RCEP協議,台灣遭邊緣化的危機日趨緊迫,如何為台灣經濟尋找出路,同時避免因服貿受挫而打亂兩岸關係既有的節奏,着實考驗兩岸有識之士的智慧。
英國前首相邱吉爾的名言:「悲觀的人總是在機會中看到困難,樂觀的人卻是在困難中看到機會」,誠然危機即轉機,如果大陸反手協助台灣進入TPP及RCEP,不僅有助於超脫服貿的困局,同時讓兩岸共創雙贏的扉頁再添新章,對於兩岸關係的大跨距的發展,必能注入一股新的動能與推力。
目前TPP的十二個成員國及RCEP的十六個成員國,佔台灣對外貿易總量分別為34%及57%,倘若台灣長期被拒門外,不僅難敵嚴酷的競爭壓力,經濟上恐將一敗塗地,人民福祉勢必重創。台灣爭取加入此兩大經濟聯盟,可謂攸關生存之問題,但能否加入?不必諱言,大陸有絕對的主導性,因為大陸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是多數亞太國家的最大貿易夥伴,在採取共識決的TPP和RCEP談判中,很多國家均受大陸的立場而左右,即使大陸並非TPP的成員國,但其對TPP仍具相當的影響力,這是國際政治的現實,也是台灣必須認清的處境。台北多次在兩岸會談中,表達兩岸應積極面對台灣參與經濟整合的嚴肅問題,北京的回應總是以促進兩岸經濟融合為優先,再談國際經濟組織的參與。換言之,在未完成ECFA後續的服貿和貨貿協議之前,大陸不願意鬆口幫助台灣參加任一國際經濟組織。然而,突發的學運事件已使ECFA後續推展困難重重,當台灣頓時失去服貿這塊敲門磚時,難道兩岸經濟合作的腳步就要躊躇不前?進而也要延宕台灣融入國際經濟整合的時程、拖垮台灣的競爭力?
事實上,落實ECFA和加入經濟組織,這兩條途徑是可以並行不悖的。過去兩岸關係緊張,只要涉及參與國際組織,就會觸及大陸敏感的政治神經,但也因大陸對於台灣國際空間的打壓,讓台灣民眾深感委屈與反感。如今兩岸關係大幅改善,大陸漸能理解台灣人民的感受,一改過去對台灣的強力杯葛,讓台灣在國際功能性組織有實質的參與,故而近年來台灣已能如願出席世衞大會(WHA)及國際民航年會(ICAO),此一思維的改變,不僅為兩岸累積更多政治互信的基礎,也為兩岸在未來國際場域的合作帶來更多的想像與空間。台灣雖小,但其經濟發展的經驗和價值,絕對是亞洲區域整合的資產。台灣與大陸經濟更具有互補的優勢,如能在國際經濟組織攜手合作,讓兩岸的人才、技術和實力,結合國際資源和市場,一定能發揮相加相乘的效果,為兩岸四地和區域經濟的整合做出極大貢獻。
兩岸實應盡速展開TPP和RCEP的對話,在國際經濟組織攜手並進,再創互利雙贏的新局。邇來大陸亦提出「願就台灣參與國際組織活動做出合情合理安排」,誠盼此一說法能落實在攸關台灣經濟命脈的TPP以及RCEP,尤其是後者,大陸是最大的經濟體,具有最大的發言權和影響力,將來大陸若能助台灣一臂之力,此比任何的「惠台」或「讓利」等措施更能讓台灣民眾深刻「有感」,也更能展現大陸當局大開大闔的智慧與胸襟。
天道雖直,卻賴人道曲成,區域經濟整合會是一記最漂亮的曲球,為兩岸長遠的融合,民心必須相扶而有感,以經貿戰略的調整為試金石,盍興乎來?
台灣立法院副院長 洪秀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