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道】表情符號「:)」現時廣泛在網絡上及手機訊息中使用,側看就明白是指開心,但這表情符號到底從何而來?最近有文學評論家閱讀十七世紀英國詩人赫里克(Robert Herrick)的詩作時,發現作品中有用到「:)」表達笑的意思。但說法受到質疑,認為可能只是印刷錯誤。
文學評論家斯塔爾(Levi Stahl)近日翻閱赫里克寫於一六四八年的詩作《給命運》(To Fortune)時,發現詩中第二行的文字「(smiling yet:)」在閂括號前使用了冒號。起初斯塔爾以為只是印刷錯誤,但他再翻查印刷於其他版本的同一首詩後,證實這並非單一錯誤。
然而有人並不認同。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教授法爾曼(Scott Fahlman)表示,自己才是發明這些側看表情符號的人,因他指出「:)」、「:(」、「:D」這一批表情符號,都是由八十年代電腦普及後才開始被使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