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茂名因環保維權遊行引發警民衝突,造成多人受傷。類似情況在全國各地開花,已成為群體性事件的主要來源,今後很可能成為街頭革命的誘因。
茂名逾萬市民遊行示威,抗議政府建設PX項目(二甲苯化工項目),事件演變成大規模衝突,警方用催淚彈、高壓水槍驅散市民,市民則以磚、石還擊,多輛警車被毀。這場衝突是明顯訊號:社會對環境安全的關注上升到新階段,只需手持一紙批文便能上馬、快幹的年代已經過去。
按照社會運動理論,此類環保維權屬於「鄰避運動」,核心就是「別建在我家後院」。無論是四川什邡反鉬銅,或者廈門、大連與寧波的PX危機,以至南通抗議紙企排污,加入抗議的本地居民們心中所想的,就是「別建在我家後院」。從發生到收場,這些事件幾乎沿襲同一套模式:當地有重大污染項目在居民不知情下準備興建,計劃曝光後激起抗議,網絡廣泛傳播令事態進一步發酵,當地政府迫於沸騰民意,最終取消有關項目。
問題是,就算政府能夠一時平息眾怒,暫緩事態,但人群散去、輿論漸冷後,同一個項目往往又會在另一個地方悄悄出現,默默開工,之後再度曝光,又激起反對,循環反覆。比如原本選址廈門的PX項目,受到當地居民激烈反對後遷址漳州,又再度受到抗議。
經過三十多年透支性發展,神州上下的環境污染已到了令人髮指的地步,遍布各地的癌症村就是現成的例子,而席捲中國的霧霾更成為十三億國人的公害。現在,國人的環保觀念與維權意識大為提高,他們對青山綠水的呵護遠遠超過對GDP的渴求,每當高污染項目落戶到家門口時,有人登高一呼,民眾都會積極站出來,為保衞家園而戰。
事實上,污染問題因為危及到所有人的共同利益,已逐漸成為政治抗爭的強大動員工具。在台灣,民進黨當年以「反核四」為旗號,發動大規模的街頭運動,對國民黨政府施加強大的壓力。在中國大陸,如今鄰避運動如火如荼,如果有政治力量介入並取得主導權,這些人很可能迅速成為中國反對力量的領導者。
面對遍地開花的鄰避運動,政府一直號召民眾要理性對待,但為何政府不先展示誠意,通過訊息透明與利益共享機制等方式,爭取民眾支持呢?回顧每一次的環保維權事件,公眾的憤怒根源之一,就是發現項目在不知情下已經悄然動工。假如政府能夠以誠意為本,將每一個項目的運行原理、技術分析、經濟效益,權衡利弊地告諸公眾,同時積極趨利避害,設計出合理的利益分析與回饋制度,相信許多衝突連萌芽的機會都不會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