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禁會所腐敗 就怕只刮一陣風

從治理舌尖上的腐敗、車輪上的腐敗再到如今嚴禁會所裏的腐敗,中央反腐之風愈刮愈猛,問題是,這些反腐之風禁得一時禁得一世嗎?如果沒有制度建設的跟進,這種高壓反腐有何成效?

自從嚴令公款吃喝,表面上各地高檔酒店門可羅雀,實際上權貴們早已轉移到豪華私人會所花天酒地。東部地區某地級市駐京辦事處負責人披露,年終歲尾,官員來京次數明顯增多,雖然大都打着經貿洽談、招商簽約等旗號,但主要目的是對相關部委進行「攻關」,或是加速項目審批,或是落實資金撥付,「飯局必不可少,主要安排在一些僻靜的會所」。

在北海公園、地壇公園皇家園林深處,都隱藏着一個以私密、高端作為賣點的豪華私人會所,不僅裝修美輪美奐,而且風景極佳,每個包間都設置特別通道和停車場,能避免遇到熟人,而且承諾「絕不公開客戶任何資訊,可對菜單和消費記錄做無痕化的特殊處理」。這些會所的消費極其高昂,其中一個菜每位價格高達一萬四千四百八十元。另外,北京很多會所採取的是會員制,有的會所地處郊區,安保嚴密,開車進去吃飯要通過兩三道「關卡」,還要報上包間名稱或預訂人姓名,官員在這裏吃飯自然安心。

這種會所腐敗,早已成為千夫所指,中央一紙禁令,的確大快人心,對那些腐敗官員有阻嚇作用。但外界更期望的是,這些反腐令如何才能具有持續性,又是否會不留死角,真正化為官員的行動規則,而不是走過場刮陣風。

把握機會 建立制度

平心而論,王岐山出任中紀委書記後,比前幾任中紀委書記幹得出色,打老虎拍蒼蠅忙得不亦樂乎,至今已有十九位副部級以上高官被調查,對民意的訴求也積極回應。這場反腐風暴帶有王岐山濃厚的個人色彩,不過王岐山年紀已六十五歲,只能幹一屆中紀委書記,如果他退休之後,是否會人亡政息呢?

說到底,現在這些做法還都只是人治,寄希望於一個鐵面無私的包青天,中國歷史已出現過類似的情況。當年朱元璋抓吏治,六親不認,就連女婿腐敗案發之後,也被抓起來剝皮示眾。那個時代是真正的官不聊生,但等到朱元璋死了,他的子孫並不是個個像他那樣勵精圖治,萬曆皇帝甚至幾十年不上朝,大明朝最終走向滅亡。

現在第五代撥亂反正,收拾人心,無疑已取得一定效果,但如果只停留在當前階段,而不考慮建立完善的制度,比如盡快出台官員財產公示制度、裸官管理制度、政府財政支出公開制度, 現在聚攏的人心很快就會失去,中共也將錯失最後一個自我糾錯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