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首相卡梅倫率領龐大代表團訪華,結束了中英關係漫長的冰河期。雖然卡梅倫表態積極,殷勤獻媚,但中方應冷靜觀察,謹慎落注,以防他倒打一耙。
卡梅倫聲稱,英國將做中國在西方世界的最強支持者,又說:「西方世界中,沒有哪個國家像英國一樣,願意向中國開放投資市場,滿足中國消費者需求,希望中國與G8、G20和歐盟開展貿易往來。」卡梅倫這番話相當正面,與其早前會見達賴形成鮮明對比。
問題是,卡梅倫怎樣用行動證明誠意?想當初,金融海嘯肆虐全球,美國政要魚貫訪華,低三下四,說盡好話,希望中國繼續購買美債。等到金融危機稍有緩解,美國便迅速變臉,以「亞太再平衡」為名,變本加厲地圍堵中國。法國前總統薩爾科齊當年訪華,拿走上百億美元的大單,回國後卻立刻翻臉不認人。屢屢吃虧的中國不應只聽外國政要說甚麼,關鍵要看他們做甚麼。
與以往相比,中英關係有了本質上的差別。大不列顛帝國夕陽西下,神州大地冉冉升起,根本不可同日而語。以往是中國有求於英國,如今英國經濟復甦乏力,蘇格蘭獨立潮更是如火如荼,卡梅倫急需中國幫助來穩定國內經濟,為下次大選提供動力。因此,卡梅倫對華才會有如此柔軟的身段,委曲求全。
開出價碼 不能白幫
其實,中英的矛盾點並不多。經過會見達賴這回合的較量,英國在西藏問題基本上已臣服於中國,諒必不敢再說三道四,雙方焦點已轉移到香港問題。二○一七年香港普選行政長官,看似是政制之爭,實則是治權之爭。早前英國外交及聯邦事務部國務大臣施維爾聲稱,英國「就《聯合聲明》當中所作的承諾,必然認真對待」,「英國也隨時(為香港普選)準備提供任何支持」,言下之意,英國還要在香港普選問題插上一腳。
由於英國統治香港百多年,掌握很多香港精英的「黑材料」,暗中控制很多干政平台,這番表態自然引發中方高度警惕。若英國真的要在香港問題上與中國博一鋪,與美國合作奪回香港治權,中國實無必要禮遇卡梅倫,更不應送上大禮包,以免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中方應當利用卡梅倫今次訪華,要求他就施維爾的表態作出澄清,並承諾決不干涉香港內政,在此基礎上,中方才考慮伸出友誼之手。
改革開放之初,中國尋求對外經濟合作,西方國家無不附加苛刻的政治與外交條件。時移世易,西方國家陷入經濟危機,急需中國援助,中方自然也可以開出自己的價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