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空氣污染等因素致各地灰霾天氣愈趨嚴重,為以實例印證灰霾天氣對人體的禍害,上海復旦大學日前採集大氣中的細顆粒物PM2.5,製成顆粒物懸濁液注入實驗大鼠的氣管,經六日注射後大鼠肺組織變硬,邊緣色澤灰白,有明顯可見的黑色顆粒物,變成「黑肺」。學者指如果人體吸入大量PM2.5顆粒物形成「黑肺」,幾乎無可能恢復。另有專家指,雖然近日北部地區降溫致暴雪天氣,令霧霾情況稍緩,但隨着氣溫上升,嚴重霧霾天氣將會重臨毒害市民。
上海復旦大學公共衞生學院環境衞生教研室,日前公布其防治PM2.5傷害研究項目結果。研究項目歷時五個月,使用大流量採樣器在上海徐匯區的非工業區,利用玻璃纖維濾紙採集大氣細顆粒物PM2.5,再製成顆粒物懸濁液,模擬生活在該區人士每天吸入的污染物,並將顆粒物懸濁液滴注到實驗大鼠的氣管內,監測鼠肺的損傷程度。
實驗過程發現,PM2.5進入肺組織後不僅影響肺泡巨噬細胞的吞噬功能,更會影響肺上皮細胞細胞膜的通透性和流動性,造成細胞內容物漏出,導致細胞死亡。
同時,大氣細顆粒物PM2.5會引起肺組織生化成分的改變以及炎症因子的釋放,從而誘發炎症,嚴重而持久的炎症更加會引起組織增生纖維化,導致肺部疾病甚至肺癌的形成。
研究人員其後解剖大鼠,發現大鼠經過隔天滴注顆粒物懸濁液總計六天後,肺組織變硬且缺乏彈性,顏色由鮮紅變成暗紅色,邊緣色澤灰白,肺組織更有明顯可見的黑色顆粒物瀰散,為俗稱的「黑肺」。
研究項目組負責人復旦大學公共衞生學院環境衞生教研室主任宋偉民教授表示,PM2.5對肺的損傷一旦形成,治療的藥物成本和時間成本就會大大增加。「如果形成『黑肺』,徹底消除的難度大大增加,幾乎無逆轉可能。」
對於口罩是否可以防霾,宋偉民教授坦言,一般的紗布口罩基本沒用,比較好的防塵口罩雖具有一定的防護作用,但佩戴後呼吸阻力較大,又悶焗,建議市民盡量避免在重度污染的日子外出活動。
專家指出,隨着冷空氣過去,污染天氣勢將捲土重來,呼籲地方政府為了市民健康着想,必須迅速採取有效措施治理大氣污染。
本報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