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飛機項目遇挫 中國再度遭暗算

中國國產大飛機原定於明年試飛,但現已推遲至後年,交付期更推遲至一七年後。試飛時間推遲,將嚴重影響中國大飛機的國際市場,讓波音與空中巴士贏得調整轉型的戰略機遇期。

中國雖沒公布遇挫的原因,但很可能是美國提供的發動機延誤,使國產大飛機缺乏動力支持,被迫延遲。可笑的是,此前中國商用飛機公司還說要在指定時間內推出中國的爭氣機,如今看來,當初的豪言壯語純屬吹牛,只要中國的發動機技術還未過關,中國大飛機只能受制於人。

大飛機屬於高利潤的高端製造業,為波音及空巴所壟斷,美歐一直視之為禁臠,不讓別國染指。當中國宣布進入這個市場時,美歐各國口頭上歡迎,心裏則高度警惕,表面上打着合作製造的名義,願意給中國提供各種先進技術與設備,骨子裏卻於關鍵設備上處處卡住中國的脖子,企圖令中國的大飛機胎死腹中。

與人合作 事倍功半

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國曾開始運十大飛機項目。當時,中國各項研製工作齊頭並進,技術上出現重大突破,但時任民航總局局長沈圖接受美國麥道公司重金賄賂,以技術落後為由力主撤銷運十項目,認為造飛機不如買飛機。麥道公司又拋出誘餌,稱與中國合作生產麥道飛機,中國當時期望用市場換技術,信以為真,結果所謂合作生產只是簡單部件,核心技術一項也沒有引進,使中國失去趕超國際航空的機遇,導致三十多年來花費上萬億元進口民航機。

按道理,吃一塹長一智,上過美國一次當,中國在大飛機公司成立之後,應該堅持以我為主,自力更生,發展核心技術。沒想到,中國仍然對美國心存期望,以為通過國際分工合作,能夠迅速生產出中國的大飛機,豈不知這個想法正好讓西方國家玩弄於股掌之中,今次遇挫便是最佳證明。

從過往的歷史看,在高端技術領域,中國只要立足自身,往往能夠十年磨一劍,最終一鳴驚人。以航天技術為例,神舟飛船、運載火箭以及反導技術的突破,都大長國人志氣。相反,那些尋求國際合作,期望西方幫助的領域,往往事倍功半,甚至半途而廢,大飛機製造便最為典型,汽車業也是如此。到目前為止,中國仍然無法開發出一輛高檔的豪華車,實在讓國人氣餒。

中國國力日益增強,美國對華的圍堵力度也與日俱增,這種圍堵不僅體現在地緣政治與軍事包圍圈上,還體現在技術封鎖。近期,美國航天部門禁止中國科學家參與會議,可說是最好的印證,但事件又能引起誰人重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