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尼亞商場恐襲事件造成死傷枕藉,對上一次發生如此嚴重的恐襲事件為九八年,當時阿蓋德向美國駐肯尼亞大使館發動汽車炸彈襲擊,逾二百人喪生。今番,與阿蓋德關係密切的青年黨,專挑商場內非回教徒攻擊,肯尼亞官員稱,施襲武裝分子中有二至三名索馬里或阿拉伯裔美籍人士。青年黨延攬西方人士發動恐襲的問題,一直教華府如芒在背,一旦證實有美國人參與肯尼亞商場恐襲,奧巴馬難袖手旁觀。
青年黨宣稱組織襲擊商場,是為報復肯尼亞派兵支援非盟維和部隊,於前年向索馬里首都摩加迪沙大舉進攻,將盤據當地的青年黨擊退。年中,奧巴馬發表演講,談及美方協助非洲諸國對付青年黨,此後華府多番引用青年黨敗走摩加迪沙做例子,稱全球反恐戰朝良好方向發展。
肯尼亞發生的商場恐襲,好比連摑華府兩巴。一方面,摩加迪沙得以光復,或只是青年黨戰略性撤退所致,組織成員於四分五裂的索馬里蟄伏,威脅不減,若情況真的如華府所說那樣樂觀,無國界醫生何以意興闌珊上月宣布撤出索馬里?青年黨轉戰肯尼亞,令人懷疑索馬里局勢好轉屬暫時性。
另一方面,有華府官員私下表示,奧巴馬上場後對打擊青年黨一直採「點到即止」對策,以免青年黨直接找美方晦氣,攻擊美國在區內使領館,或在美國本土招募索馬里裔青年施襲,令美方肘腋生變。倘真的有美國人參與肯尼亞商場恐襲,意味着奧巴馬買對方怕根本是自欺欺人,對青年黨找上門的風險視而不見。
近年,青年黨武裝分子為免觸動美國反恐警鐘,鮮會向美國目標埋手,索馬里官員和部隊及非盟部隊成為青年黨主要攻擊對象,教華府反恐官員相信,「河水不犯井水」政策其實可行。問題是,青年黨就像各地宣布效忠阿蓋德的極端組織一樣,存在重大內部分歧,較溫和的一派認為應集中火力進行各類反政府活動,較激進的一派則堅持響應阿蓋德號召,發動針對西方的恐襲。
華府「可避則避」的海外反恐策略盲點乍現,奧巴馬力求縮減反恐戰規模的算盤,如何打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