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近二十年來推動教育改革,令台灣的大學院校從一九九三年的五十所,增加到現有一百六十二所,學生人數從二十五萬多人增加到一百三十四萬多人,但面臨優秀人才外流等衝擊下,不少排名殿尾的私立大學面臨收生不足,負債累累的窘境,a當局設法為私校轉型,但若轉型失敗,這些私校恐將倒閉。
台灣在一九九○年以前,大學院校不到五十所,考大學是一道窄門,錄取率只有百分之三十,要考上台大、清華、政大等國立名校,幾乎是鳳毛麟角,在一九八五年開放私立大學設立,九○年後,私校逐漸增加,一九九五年增加到六十所,二○○五年成長到一百四十五所,學生數突破百萬人,大學不再是窄門,大學錄取率從不到百分之三十五,急遽增加到百分之九十七,學生質素也迅速下降,二○○八年的最低錄取分數剩下七點六九分就可以進大學,令許多人大跌眼鏡。
錄取分數低、學生質素差,加上少子化影響,從○五年起,許多排名尾端的私校開始面臨招不到學生的困境,即使是二次招生,仍無法招滿學生,尤其是南部、東部偏鄉的大學,許多科系根本招不到學生,學生併班,教職員被裁員情況時有所聞,有私校甚至因有倒閉危機而聘不到老師及發不出薪水。
台灣的教育部長蔣偉寧日前表示,已鎖定六所公立大學整併為三校,六所學生人數少於二千人的私立大學協調轉型,真的沒辦法才考慮退場。
轉型的私校正職老師幾乎都要身兼數職,要教大學部、進修部還要兼任行政工作,每天工作時數超過十二小時,還要忙着搞學術論文拼升等、弄評鑑等,南部某私立大學為爭取教育部評鑑佳績的補助,曾有四位老師累到爆肝昏倒。
私校為了開闢財源,除了降低錄取門檻外,還要求老師到各高中去宣傳招生,爭取政府補助的低收入戶學生、殘障生入學,來增加學生人數及收入,而教育當局對私校的補助也不斷在減少,一位私校主管表示,這是在逼私校自行退場。
駐台記者郭良傑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