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債危機仍陷泥沼,各成員國爆發示威潮之際,高舉緊縮旗幟的歐洲聯盟(European Union)奪得二○一二年度的諾貝爾和平獎。諾獎委員會讚揚歐盟在二戰後,致力於歐洲地區的和平與和解、民主與人權。但歐洲網民及政客齊鬧爆,指歐盟奪獎是「極度恥辱」,損害諾獎名聲。
挪威諾貝爾委員會主席亞格蘭昨日公布歐盟得獎,以表揚歐盟及其前身機構,在過去六十多年來推動歐洲和平與和解、民主與人權進程,令飽受二戰戰火蹂躪的歐洲重現和平。委員會指,法國和德國過去曾在七十年內爆發三場戰爭,今時今日已很難想像法德會再有戰爭,顯示歐盟成功建立法德互信,兩國已由長年敵人變成緊密夥伴。委員會又指,希臘、西班牙和葡萄牙於八十年代加入歐盟,加上柏林圍牆倒下,令中歐和東歐國家亦能加入歐盟,開展歐洲歷史新紀元。
歐盟委員會主席巴羅佐形容獲獎對歐盟和五億民眾而言是莫大榮譽,歐洲議會議長舒爾茨對歐盟獲獎甚為感動,形容歐盟是「以和平取代戰爭、團結代替憎恨」。但英國前外相聶偉敬認為,若要表彰和平貢獻,北約應與歐盟平分獎項。和平獎獎金為八百萬瑞典克朗(約九百三十五萬港元),暫未知由誰領獎。
歐盟成員國對解決歐債危機分歧大,獲和平獎掀起極大爭議。英國獨立黨成員、歐洲議會議員法拉杰抨擊:「這是極度恥辱,會完全損毀諾獎名聲。」荷蘭極右政客維爾德斯說:「布魯塞爾(歐盟總部所在地)和全歐在痛苦中崩塌時頒諾獎給歐盟。接下來是甚麼?奧斯卡獎給范龍佩(歐洲理事會常任主席)?」亦有網友揶揄說,獎金或可拿來給西班牙紓困。
歐盟前身是歐洲共同體,近年提倡緊縮政策,激起多個成員國政府和民間的衝突,示威浪潮席捲西班牙、希臘、意大利等國。主張削減開支的德國總理默克爾日前到訪希臘,便遇上激烈示威。
和平獎近年被指政治掛帥,得獎人身份屢惹爭議。美國總統奧巴馬○九年上任不足九個月時,竟成和平獎得主,令人大為意外。
1952年:法國、德國、意大利、比利時、荷蘭及盧森堡成立歐洲煤鋼共同體,可說是歐盟的雛形。
1958年:上述六國於1957年簽署《羅馬條約》,1958年成立歐洲經濟共同體。
1973年:英國、愛爾蘭及丹麥加入,共同體擴大為九國。
1992年:根據《馬斯特里赫特條約》,改名為歐洲共同體。
1993年:歐盟正式成立,歐洲共同體為歐盟的三支柱之一,其餘兩項為「共同外交與安全政策」及「刑事方面的警察和司法合作」。
2004年:東歐十國加入歐盟。
2009年:根據《里斯本條約》,歐盟廢除歐盟三支柱的結構,整合為一並作出改革。
1963年
國際紅十字會
1977年
國際特赦組織
1988年
聯合國維和部隊
1999年
無國界醫生
2001年
聯合國
2005年
國際原子能機構
2006年
孟加拉鄉村銀行
2007年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
成立年份:1993年
成員國數目:27個(至2007年止,現有4國正申請加入),包括法國、德國、英國、希臘、意大利、瑞典、奧地利、匈牙利等。
架構:成立7個主要機構,轄下亦有多個部門專責不同事務。
本報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