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是三一一東日本大地震一周年,但海嘯災區至今重建緩慢。本報特派採訪隊深入被海嘯重創的本州東北部宮城縣,直擊當地在海嘯一年後的復原情況,發現重災區之一的石卷巿仍滿目瘡痍,一片頹垣敗瓦。住在政府臨時房屋的災民投訴住所冬天又濕又凍,遷入永久房屋遙遙無期。災區的中小企老闆也抱怨,申請援助金被拒,只能設法自救。災民雖在世紀浩劫中幸存,卻不願回想過去,也不敢寄望將來,復甦前路遙遠而漫長。
宮城縣是大地震中有最多人死亡的地區,根據最新的官方數字,該縣有逾九千五百人遇難。在首府仙台市,市民生活表面上回復正常,也看不見海嘯痕迹,但開車離開仙台不久,海嘯痕迹依然隨處可見。有火車站仍堆滿沙泥,路軌斷裂;住宅區清理過後成為一片荒土,只有零星的翻土機在作業。
在距離仙台一小時車程的石卷市,被海嘯吞噬的地方仍是一片狼藉。當局除移走瓦礫外,並不見進行過重建工程。昔日繁榮的魚市場,只有幾間水產公司恢復營業。不遠處是石卷小學遺址,因海嘯後曾起火而外牆多處焦黑。當時在山上避難的人更清楚聽到被困學童的呼救聲,卻無法施救,不少學童活活燒死。
開城區建有石卷最大的臨時房屋區,住有過萬災民,大都是低下階層,沒能力重建家園或租住民房,只能靠政府提供住所。臨時屋外表整潔,設備齊全,但災民卻怨聲載道。小松順子太太甫見本報記者便立即投訴:「這裏又凍又細,雖然有暖氣,但搭建工人來自九州,不了解東北部的氣候,組件間留有很多夾縫,寒風源源不絕滲入,冷風遇暖氣變成水點,令屋內又凍又濕。」雖是免租,但每月要繳付二萬多日圓(約二千港元)的水電雜費,壓力不小。
重新適應居住環境也是另一問題。新鄰居彼此互不相識,不少人更是獨居,有人遷入後出現情緒問題。各小區後來每周舉辦兩次茶會,規定居民出席,又要求跟鄰居打招呼,問題得以紓緩,但部分人情緒仍不穩定。
臨時房屋的設計只供災民居住兩年,之後便遷入稱作「復興房」的永久住宅。但復興房要五年後才落成,加上很多計劃建房的土地仍在私人地主手中,災民對五年後是否可「上樓」都不感樂觀。女災民阿波洋子稱「復興房」建好後仍要抽簽才能入住,慨嘆「上樓」更是遙遙無期。
從事水產業的佐藤太太居於漁港附近,她的兩層高平房去年底才修復完畢,但最近政府竟通知她其寓所所在地要興建公路,要求她搬走。佐藤太太惟有另覓住所,再次為居住問題煩惱。
本報記者劉建業日本仙台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