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站瀕丟空 美俄見步行步

隨着美國太空穿梭機「阿特蘭蒂斯號」本年七月完成最後一次升空之旅,俄羅斯成為全球唯一有能力接載太空人往返國際太空站的國家。偏偏俄國太空事業於此時交上惡運,早前俄國一艘無人貨運太空船發射失敗,驅使俄方推遲原定下月廿二日的載人升空任務,打亂太空人輪流在太空站值崗的安排。最懷的情況是讓所有太空人返回地球,丟空太空站。

本月廿四日的無人貨運太空船發射失敗事件,背景特別。首先,俄羅斯聯邦航天局專門用於載人太空任務的聯盟—FG火箭,構造與出事的聯盟—U運載火箭相近,更重要的是,今次發生故障的那款動力設備,是兩款火箭兼用的部件。俄方人員未能確定聯盟—U火箭失靈的原因,就按原定日期發射載人太空船前往太空站,風險相當,倘再出事,損失的是寶貴的人命。

俄方未敢冒險

此外,過去九個月俄國的太空發射任務事故不斷,不計上述意外,先前還有三次「非常難看」的事故:本月初,一枚通訊衞星因未能與推進火箭分離而報銷;本年二月,一枚大地測量學軍用衞星發射失敗;去年底,俄國發射三枚導航衞星失敗,希望俄版全球衞星導航系統「格洛納斯」盡早投入運作的克宮,空歡喜一場。

自上世紀七十年代,俄方發射無人貨運太空船的任務鮮有發生意外,俄國聯邦航天局近期頭頭碰着黑,自然不願冒險,美方能強人所難嗎?

俄國使用的火箭和太空船採舊式設計,與先進的美國太空穿梭機相比卻是實而不華,美國太空總署放棄太空穿梭機改為向俄國買機位,與此不無關係。有分析認為,前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的工業生產系統一蹶不振,採用最成熟和可靠的設計,並不代表生產質量和品管不會出問題。

無論是俄國運滯,抑或是該國航天工業出了問題,美俄在國際太空站瀕臨丟空問題上陷被動,對那些有意拓展往返地球和太空站運輸業務的私人企業而言,可謂一盆冷水照頭淋。面對全球經濟不景,資金及風險問題是短途太空運輸民營化的絆腳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