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議定大限近 減排爭議一味拖

本年度的聯合國氣候變化第二輪談判,日前於德國城市波恩揭幕。在○九年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大會上,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各不相讓,具約束性的國際氣候框架協議前無去路,去年底的坎昆氣候變化大會及本年四月的曼谷聯合國氣候變化首輪談判,於強制減排爭議上避重就輕,並將焦點轉向綠色氣候基金,讓處於懸崖邊的氣候談判程序得以喘息。

《京都議定書》是目前國際上唯一幾乎獲所有工業化國家簽署、具國際約束力的溫室氣候排放承諾協議。紙包不住火,隨着《京都議定書》第一承諾期於明年年底到期,有關第二承諾期落實的談判可謂避無可避,哥本哈根大會明爭暗鬥的一幕,會否於今次波恩談判再度上演?

《京都議定書》僅規範發達國家的減排標準,未為發展中國家設限。一方面,發展中國家認為發達國家應繼續償還「氣候債」,傾向支持延續第一承諾期的「共同但有區別責任」原則;另一方面,發達國家認為經濟急速發展、溫室氣體排放量與日俱增的發展中國家,也要負起減排責任。

核電危機為談判添障礙

是故,俄羅斯、加拿大、日本和歐盟均為落實第二承諾期附加條件,俄加日三國老實不客氣表示,中國、印度和巴西不加入,她們不會落實第二承諾期。

屋漏偏逢連夜雨,日本福島核危機一發不可收拾,一度被視為減排王牌的核能發電,發展前景並不明朗,早前更傳出日方或重新考慮其減排目標。福島核災也激起德國本土反核情緒,總理默克爾宣布提前於二○二二年前關閉境內所有核電廠。至於德國能否邊淘汰核電,邊透過發展再生能源達到預設減排目標,成為疑問。

核電安全問題相信令德日在減排方面更力不從心,進一步削弱兩國落實《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的決心,若兩國為找下台階,不斷拿美國和一眾主要發展中國家做擋箭牌,「你肯我才肯」的強制減排爭議只會愈鬧愈僵。

醜婦終須見家翁,今次波恩談判得以避重就輕,到年底召開德班大會,各方又要面對《京都議定書》承諾期出現「真空」的問題,難道一路拖到一二年首爾大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