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約力有不逮 華府笑看風雲

奧巴馬政府視利比亞戰事為燙手山芋,急急將空襲行動指揮權拋給北約,這固然與美深陷伊拉克和阿富汗戰爭泥淖有關。同樣值得留意的是,奧巴馬競選承諾之一,就是擺脫布殊外交單邊主義,消除各方對美國戒心,華府在利比亞問題上若即若離,似乎想藉北約力有不逮的狼狽相,打破源自布殊時代的外交困局。

最近北約連番誤炸友軍,利比亞反對派內開始有埋怨聲音,有的投訴北約未盡全力阻止卡達菲部隊,有的更暗示北約實力不如美國,連部分有份參與空襲的美國盟友,也不客氣稱美國應為利比亞軍事行動提供更多支援。有見及此,美國國防部官員昨日披露,華府將指揮權交給北約後,美方戰機仍有參與空襲行動,將利比亞空防設施摧毀。

兩動機讓北約承受苦果

華府交出指揮權後仍參與空襲,似乎是講一套做一套,對此,國防部發言人強調行動主要針對利比亞空防設施,旨在強化由聯合國授權而設立的禁飛區。無論美方有何解釋,北約其他成員軍事實力遠不及美國,可謂無從遮掩,專門研究北約的學者認為,奧巴馬在利比亞戰事退居二線,似乎想要向其他北約成員發出「且看你們憑自己可以做甚麼」的挑戰。

北約秘書長拉斯穆森反覆提到,十年前美國國防開支佔北約整體不到一半,如今美國佔北約整體國防開支接近七成五,即使美國着手削減國家支出,此一差距可能繼續擴闊。

雖說美國軍事實力鶴立雞群,但即使華府仍站在利比亞戰局最前線,也不代表利比亞反對派能扭轉地面戰戰局。華府堅持讓北約擔大旗,相信動機有二:一,明知「空襲雷大雨小」、讓北約承受此一苦果;二,透過北約進退失據的苦況,試圖淡化其他北約成員以至國際社會對美國參與軍事行動的戒心,實行以退為進。

若說國際社會最終不得不向利比亞反對派提供武器,而華府繼續扮演支援角色,屆時即使出現拉牛上樹的情況,奧巴馬也不至於成眾矢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