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迷互聯網催生e-型人格

美國有專家指出,互聯網世紀不但改變人們的日常生活,同時亦影響人們在真實世界的性格,變得無耐性、難集中,甚至訴諸暴力,形成所謂「e-型人格」。專家更警告,「e-型人格」不只是上網癮者的專利,甚至已影響了社會大眾行為。

史丹福大學醫學系的阿布賈烏德在其新書《虛擬的你》(Virtually You)中指,人們以不存在的虛擬匿名身份在網上活動,例如在網上購物、在社交網站和聊天室與人聯繫等,令沉迷的程度猶如酗酒,已不單只是求樂趣,而是沉醉於弄虛作假、欺凌和自戀,從而形成了「e-型人格」。

這種性格的人往往易於動怒,而且傾向以簡短的詞彙、短語和符號表達感受,變得幼稚化。

不願關手機 拒停看電郵

阿布賈烏德在書中指「e-型人格」實是一種病態,這類人從不願關手機或停止查看電郵,而產生的惡果亦常見,例如夫妻會因迷上網上偷情而出軌;只敢與網友在網上約會而不敢見面,因為有太多隱瞞;在網上教唆他人自殺等。阿布賈烏德指亞利桑那州圖森市槍擊女眾議員案,與種種針對醫改法案的尖刻言論及行為,均反映「e-型人格」令人訴諸暴力。

阿布賈烏德指要避免形成「e-型人格」,首要認清自己在網絡世界會有不一樣的行為,但他指人們往往高估自己能將現實與網絡世界分開的能力,現代人要不受網絡影響,絕對是一大挑戰。

而費城坦普爾大學的迪莫卡亦認為,網上資訊爆炸令人們難以消化,影響人們下決定。她的研究發現人們對最新的網上資訊,不管是否有用或真確,均會照單全收。另一名心理學家坎托亦指,人們腦部只可同時處理七項資料,對蜂擁而至的網上資訊根本應接不來,以致妄下判斷。

本報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