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海洋科學家發現,由於過度採集和疾病關係,生蠔正在世界各地的海岸線上消失,情況令人憂慮。專家建議加強保育蠔礁及控制非天然生蠔生長。
加州大學聖克魯斯分校海洋科學家貝克(Mike Beck),在《生物科學》期刊發表報告,表示在完成對全球一百四十四個養蠔海灣和四十四個生態區域的研究後,發現蠔存量銳減。他估計過去二十至一百三十年間,全球有八成五的蠔礁和蠔床消失。貝克指過去數個世紀,人類大量開發海岸資源,令全球蠔礁瀕於機能性滅絕(functional extinction)邊緣。機能性滅絕是指一種物種從化石記錄中消失,它的數目銳減也不再在生態系統的運作中扮演顯著角色。
貝克指人類濫採天然生蠔亦令蠔存量大減,他指多個以前蠔存量極豐富的海灣,包括羅得島的納拉甘西德海灣和北歐的沃丹海,現時只剩下少於百分一的蠔礁,生蠔在這些海灣已被列為機能性滅絕。研究又發現,現時在愛爾蘭、澳洲和美國依然出現過度採集生蠔的情況,這就如在九十年代,希臘和哥倫比亞濫採的情況一樣。天然生蠔患病亦是導致蠔存量大減的原因之一,這些疾病很多時都是由人工養殖蠔和從船隻排放的水引起。
目前全球有七成半的天然生蠔在北美洲五個地區生長,其中只有墨西哥灣的蠔生長情況較為健康,去年墨西哥灣漏油災難也沒有對當地的蠔礁產生影響。貝克建議採取行動挽救生蠔,包括在蠔存量比前少一成的海灣實施保育蠔礁、進行漁業管理及控制非天然的貝殼類生物過量繁殖。
港大腸胃及肝臟科教授王振宇曾表示,若進食不潔蠔類,有機會感染大腸桿菌及痢疾性腸炎,兩者均可引致嘔吐、腹瀉和肚痛,若感染含毒素的大腸桿菌,更可令大腸出血。如不及時診治,人體會出現脫水,甚至有生命危險。
本報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