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善何必太高調 派錢不如做實事

有「中國首善」之稱的大陸慈善家陳光標及五十多名企業家,這幾天正在台灣向貧困民眾派發總額達五億元新台幣的「感恩紅包」,此事在島內引起軒然大波。中國人向來講究施恩不求回報,為善不欲人知,高調派紅包「發得不好看,拿得也不好看」,難怪有人質疑是在做騷。

陳光標一行抵台後,在下榻飯店大廳就遇到攔路訴苦婦人,當場送出首筆紅包七萬元,隨即引發連串民眾「攔路訴苦討紅包」效應,首日派發紅包一千餘萬元,可謂派錢派到手軟。陳光標行事作風高調,引發台灣各界爭議,輿情擔憂此舉未必能真正幫助弱勢族群,呼籲陳尋求正常的官方、民間救助體系,讓更多有需要的人得到幫助。

行善固然應該肯定,尤其是發達起來的中國企業家、富裕起來的大陸同胞,懷着感恩之心赴台扶貧,回報過往多次災難時台灣同胞給予的慷慨施援,但問題是,行善要有正確的方式、準確的對象、清晰的目的,才能真正與人為善,幫到他人。

胡亂派錢 惹人質疑

最簡單的道理是,派錢先要搞清對象,還要分輕重緩急,哪些人需要救濟?需要甚麼樣的幫助?善長仁翁事先都應該作深入調查。今次陳光標在台灣施善心中沒譜,連對象是不是低收入戶都不清楚,一聽到「窮故事」就大派紅包,這種行善方法見所未見,聞所未聞。這種做法沒有顧及受贈者的尊嚴,讓民眾和社會難以接受,有台灣立委諷刺陳光標「還不如去一○一大樓灑錢」。

更重要的是,一次性胡亂派錢根本不能真正幫助弱勢族群。有人作過統計,如果按照陳光標信口開河式的「派錢標準」,光新北市就有八萬七千多戶符合資格,按每戶發新台幣一萬元計算,總額需要紅包八億七千萬元,陳光標的五億元善款也不過是杯水車薪。

其實,在台灣做善事幫窮人有的是渠道。台灣的慈善團體很多,貢獻和公信力都比大陸社團要強得多,而台灣善款的運用也有一套完整的法律監督制度,陳光標完全應該「入鄉隨俗」,以台灣的捐款方式將錢捐給紅十字會或其他慈善公益團體,讓善款的每一分錢都用在刀口上,真正幫到急需援助的人群,大可不必見一個派一個,用金磚砸人的方式做善事。另外,陳光標還可從長計議組建慈善基金,讓錢生錢,細水長流,為扶助更多台灣貧困家庭作貢獻。

陳光標嘴上說赴台行善是「感恩之旅」、「低調之旅」,但一遇訴苦就派錢,作風十分高調,大有「另類包青天」的氣派,言行舉止明顯帶有大陸官方作風。行善本來是傳統美德,是值得鼓勵的,但如果當中有太多做騷的味道,就很難怪台灣民眾會對陳光標的善舉給予政治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