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變機制跟不上 離岸鑽油膽博膽

墨西哥灣鑽油台爆炸沉沒觸發的漏油災難,難望在短期內受到控制,英國石油公司一心以為可以用大型鋼筋水泥沉箱封堵墨西哥灣漏油,未料海底太冷令氣體水合物結晶積聚、致使沉箱收集的漏油無法抽走。事件顯示隨着離岸鑽油技術不斷進步,勘探工程在愈來愈深的海床進行,適用於淺水域的漏油應變機制根本不管用,油公司對今次事故顯得束手無策,予人「只顧鑽油、懶理安全」之感。

美國國會議員會在本周舉行多場聽證會,探討為何美國聯邦礦產資源管理服務局未有迫使油公司採取更多針對海底漏油事故的防範措施,而與今次事故有關的三間公司,其代表可能在國會聽證會上互相推卸責任。

除了將在聽證會上演的連場口水戰,業界、學者和環保團體也圍繞海底漏油失控問題拗得面紅耳赤。對於石油業界低估海底漏油風險的情況,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離岸鑽油學者羅伯特打了一個非常生動的比喻,說:「我們當前見到的,就像有人拿着抹手紙和水桶參加火警演習。」

應對技術無大進步

於八九年埃克森.瓦爾德斯油輪漏油災難發生後成立的「海洋漏油事故應變組織」,是一個靠石油業捐獻維持營運的非牟利機構。組織負責人承認,用來清理和阻止油污擴散的器具購於上世紀九十年代,應對漏油事故的技術並無大進步,組織也無經費進行相關研究。海洋生物學家斯坦納指,油公司應事先準備好遏止海底漏油的沉箱,而不是在事發後才興建,他形容這就像屋子着火後才建造消防車。熟悉鑽油台結構的工程界人士反駁,指預製沉箱未必有用,沉箱得按實際漏油情況打造。

礦產資源管理服務局一官員去年底向國會參院一個委員會表示,由於美國監管較嚴格,去年於東帝汶發生的海底井噴和漏油事故,不太可能在墨西哥灣發生,因該區的海底油井設有安全裝置制止意外造成的噴漏。今次漏油事故的發生,無疑給當局狠狠地摑一記耳光。

更有趣的是,一份由英國石油公司○五年贊助製作的研究報告指出,縱然科技不斷進步,自上世紀六十年代以來海底油井井噴經常發生。既然應付海底漏油事故只能見招拆招,而海底井噴也是防不勝防,離岸鑽油活動豈非一直拿全球海洋生態「較飛」?今次漏油事故對石油業界生態以至全球能源應用造成的影響,相信是史無前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