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09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兩院院士八成官 象牙塔裏不純淨

繼早前「國家教學名師評選」被揭露九成名師有各種官銜後,近日再有媒體揭露中國科學院和工程院今年新增選院士中,現任官員超過八成,令象徵國家最高學術地位和榮譽的兩院院士形象蒙羞,也表明內地學術機構飽受權力腐敗的侵蝕,象牙塔不再純淨。

據內地媒體報道,中國科學院新增的三十五名院士有八成是大學或研究機構的現任官員;中國工程院新增的四十八名院士中,超過八成五為現任官員。工程院六十歲以下新當選的院士中都有校長、院長、董事長等職,僅有一人例外——台灣雲林科技大學的楊永斌只有教授頭銜,而且他是台灣籍人士。

中國實行院士制度始於一九九四年,近年「學而優則仕」之風盛行,一些人通過做學問當官後,又想為自己爭一頂「院士」桂冠,再來一個「仕而優則學」。院士本來是榮譽稱號,不在技術職稱和行政職務系列之內,但含金量極高,一旦當上院士即享受「副部級」待遇,加上近年教授、博士生導師已經被大小官員糟蹋得聲名狼藉,因此新潮官員開始青睞院士頭銜。事實上,官員近水樓台,容易在院士中延攬人脈關係,為當選院士創造基礎。

學官相纏 權力通吃

至於兩院為何熱衷給高官奉送院士榮譽,根子也在「權本位」上。目前許多普通大學的行政級別為局級單位,而院士是副部長級別,請到院士當校長,即使這名院士沒有任何行政管理經驗也無妨,只要學校級別相應提升半級,各種規格及官員待遇就自然水漲船高。

隨着大批官員湧進,作為最高學術機構的兩院已經淪為「高官俱樂部」。官大學問未必大,官多水準一定降,這些年來,兩院院士人數猛增至二千人,表面看一片繁榮,但實際上學術風氣遭到破壞,領先世界的高端科研成果鳳毛麟角,遑論具追逐諾貝爾獎實力的大師級人物。這就難怪,與上世紀九十年代相比,中國高層次科技創新呈現負增長態勢,國家的科研國際競爭力遠遠滯後於經濟的高速增長。

當然,官員只要確實在科研領域做出卓越貢獻,符合院士選拔標準,當選院士不該成為問題,真正的問題是:他們的成就是否為個人成果?競逐院士是否通過公正、公平的方式?有媒體曾經調查發現,八成官員院士提名入圍者的「成就與獎項」是在其就任官職後獲得的,這就非常不合常理。為官政務繁忙,做學問分身無術,但為甚麼許多人當官後,學術成果非但沒有減少,反而直線上升?難怪人們懷疑,這都是捉刀代筆,或者用錢買來的。

院士變「院仕」,成為「中國特色」的產物,「硬通貨」的學術權力和「軟實力」的行政權力糾纏一體,生出一個怪胎群體「學官」,他們能夠通吃官場、教育界、學術界、企業界,能量神乎其神。最可怕的是,如果權力通吃掉所有領域之後,中國還剩下甚麼呢?還有淨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