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1/2009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日皇為父辯護 重揭歷史瘡疤

日皇明仁昨日慶祝登基二十周年,在美國總統奧巴馬即將到訪之際,明仁罕有地論及其父裕仁天皇在二次世界大戰中的責任問題。明仁表示,其父親是一個愛好和平的人,曾以王儲身份參觀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凡爾登(Verdun)戰場。明仁又說,父親「非常關注維持和平的重要性」、「導致戰爭的那些事件肯定非他所願」。

值得注意的是,明仁在同一講話中,強調「最重要的是從歷史事實中學到甚麼教訓,並且為未來做好準備」。但「歷史事實」是,二戰結束後的東京審判,之所以只有東條英機等戰犯受審,而裕仁卻並未受審,其中一個最重要原因是美國出於抗衡蘇聯的考量,而非實事求是的戰爭責任問題。當年中國、蘇聯及英國等戰勝國均視裕仁為頭號戰犯,要求嚴辦,但美軍太平洋戰區統帥麥克阿瑟一份致杜魯門總統的急信卻認為,如果審訊裕仁,將會使全日本國民信仰的支柱徹底崩潰,甚至在日本全國引起反對盟國的瘋狂騷亂和暴動,繼而讓蘇聯有機可乘。

日本國內右翼勢力流行這麼一種觀點︰裕仁對戰爭沒有任何罪行,只是不幸充當了日本軍國主義分子的傀儡。不過,這種論點近年來一直被批駁,其中美國歷史學家比格斯○一年出版的《裕仁傳》中,對裕仁在二戰中的責任有詳細描述。比格斯指出,單就侵華戰爭而論,裕仁就負有無可推諉的責任。三七年中日戰爭全面爆發,裕仁親自向日本將領建議,在要塞地區集中大量兵力,實施壓倒性的打擊。根據《裕》書,裕仁對日軍所謂「三光政策」(即燒光、殺光、搶光)也是讚譽有加的。

侵華責任無可推諉

○七年日本《文藝春秋》月刊發表裕仁侍從小倉庫治的日記,當中選述了裕仁的一些言論,被部分人援引為裕仁對戰爭「後悔」的「證據」。例如四○年日記中引述裕仁,稱「原本就不想看到這場與中國的戰爭開始。中國的強大超出預想」,但裕仁其實後面還說,「應盡快結束戰事,並在未來十年重整國防軍力」。換言之,裕仁所「後悔」的只針對「低估敵情」而非「發動戰爭」;所謂「結束戰事」則只是「戰術上的退卻」,徐圖後計而已。

日本外相岡田克也日前指出,由日、中、韓三國合編歷史教科書,是解決歷史糾葛的最理想辦法。但問題是,日本國內一些人對自身的歷史責任還未有正確認識,「解決歷史糾葛」又從何談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