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重點
今天是柏林圍牆倒下二十周年,當年隨着圍牆倒下,東西德隨之統一,未幾蘇聯瓦解。因此柏林圍牆的倒塌,向來被視為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世界取得冷戰勝利的標誌。美國國務卿希拉妮、德國總理默克爾等西方領袖聚首一堂,舉行隆重的紀念儀式。然而在歡慶的背後,人們也應該藉此機會反思,到底柏林圍牆倒塌後,全球是否就平安無事?
值得注意的是,東西德雖然統一了十九年,但德國東部與西部之間的差距依然巨大。德國《明星周刊》最近公布的一項民調顯示,在受訪的一千名德國人中,竟有高達一成半懷念東西德統一前的日子;另一項由針對德國東部民眾的調查亦顯示,兩成三受訪者表示統一後生活水準不斷下降。問題是,德國西部民眾亦有牢騷,不少人對繳付高昂稅款,以協助東部進行基建、並對國家將資源分配向東部傾斜深感不滿。
普京感到惋惜
其實不僅德國如此,其他前東歐社會主義陣營國家亦有類似情況。皮尤研究中心針對九個東歐國家進行的民調發現,大部分東歐人認為,共產主義垮台受益最多的是商人和政客,九成七斯洛伐克受訪者認為,共產主義垮台政客受益最多,只有兩成一人認為普通老百姓最受惠。
更有甚者,柏林圍牆倒塌,全球雖號稱進入後冷戰時代,但「敵消我長」的冷戰思維依然存在,只是沒有在意識形態的旗幟下進行而已。柏林圍牆倒塌時,俄羅斯總理普京正在東德德累斯頓從事諜報工作,他近日憶述當時的情景︰「我們把一切都銷毀了,我們所有的關係、聯絡和整個間諜網都已不復存在。」普京不諱言,當時形勢雖然迫不得已,但現在回想起來仍然不免感到惋惜,「如果我們不是那樣倉皇失措,就可以避免許多問題」。
普京口中的「許多問題」,顯然是指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社會,在後冷戰時代大舉滲入前蘇聯勢力範圍。戈爾巴喬夫說得更直白,「德國、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在德國統一後曾承諾,北約一厘米也不會向東推進,但是美國人沒有履行承諾……讓俄羅斯失去對西方的信任」。
所謂冷戰思維,就是那種非敵即友、不斷透過強化軍事聯盟來尋求和平的態度。難怪普京早前詰問,北約當年成立是為了與蘇聯抗衡,為何蘇聯瓦解了北約仍然存在?北約擴張是否意味着一堵無形的「柏林圍牆」?